能人鲁良 | 散文 言午

在与我相识人群中,有不少能人因为种种境遇,驻足于社会的某一阶层。他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依然顽强地发出不同频率的光。鲁良,就是其中之一。他:    

   才满双手艺满身,大国工匠未成真。
      虽沉犹能夜冲天,巧夺天工惠乡亲。
                        ——题记

五十年多前初夏的一天,苏北小镇炮车的集市上,行人川流不息。西大街突然来了一位骑着木制自行车的青年人,车子刚刚停下,便围上来不少好奇的人们。当时自行车非常稀少,木质自行车更像是罕见的怪物。围观的人们惊奇地看到,这辆自行车除了传动装置的皮带和包裹在车座上厚厚的棉花垫层之外,车架、车轮、车把、转向插件等构架全是用木头制成的。在车子的转动处,灌满了黑色的润滑油。有好奇者试着骑行一圈,对车子的轻快、灵活赞不绝口,有人竟当场出价意欲购买。这辆木制自行车的制造者,便是我们生产队的能人鲁良。

鲁良不断地对木自行车进行改进,转动部分采用硬质槐木,用废旧的轮胎固定在车轮的边缘上,车前装上了铁铃铛做车铃,又增加了制动装置和后座。经过逐渐摸索和修改,不仅骑行时更加省力,而且后座还能带人。有一些熟人,将车子借去赶集或走亲戚,他都给溜上油,调试好,热情交代注意事项,让借车人骑几圈给他看看,从未吝啬过。有一次邻居骑到大榆树赶集,被交警扣下了。鲁良到大队部写了证明才将车子取回来,此后,再也不敢骑到县城里。

后来,鲁良又在三个转动处嵌入轴承,骑行更加轻巧。制造出第二辆木车后,竟有几个乡邻要买,可是鲁良只借不卖。

其实鲁良没有经过专门的“拜师学艺”,木工技术都是他“看、量”等办法摸索学成的。他说,所有木制家具用具都是老师,那上面有详细的的结构和尺寸。他家里,做木匠活的工具锛、凿、斧、刨一样不缺,大锯、小锯、墨盒、角尺样样齐全。邻居找到他帮忙,制作或修理农具、家具,他从不拒绝,热情相助,他的院子里,总是有大大小小的木工活。他从不收取别人的工钱,常常在油灯下干到很晚。有个师出有门的木匠G公,说他是“野木匠”,他也无意去与人争论,反而虚心地向其请教不懂的技术。后来,G公也不得不佩服鲁良心灵手巧。在鲁良20多岁的时候,大到盖屋时的上梁滚棒、做木车、纺线车、儿童车、桌椅床凳、板箱橱柜,小到做锥子把、插鸟笼子,大活小活不在话下,件件成品精美别致。

木工技术仅是他的多才多艺之一。

他经常无偿地为乡邻的大人小孩剃头、剪头、光脸。

他家里修鞋的工具—铁砧、小锤、鞋钉、锥子、勾线针、胶水、废车带一应俱全。

在农闲时或油灯下,他常利用腊条柳条编织不少粪箕子、提篮子、鸡笼子去集市上出售,也经常无偿地帮助乡邻用树条编筐。

那时,每人每年只有三尺布票。他率先在自留地种棉花,用自制的纺线车纺出棉线,再用编织针和钩针,制出上衣、围巾、帽子和袜子。

为了学会裁剪、缝纫技术,他不仅经常到缝纫铺看人裁剪,还经常拆开各种成品的单衣、棉衣、童装,精心测量研究,画了一大本子图样。当得知我家因经济困难想卖掉缝纫机时,他主动找到我,达成物权共有、轮流使用的办法。几年后,一般的乡下人衣服,他能做得有模有样了。

每逢麦收前,他都要生火开启铁匠炉,为生产队和乡邻修理铁叉、镰刀、铁锨、铁铲等农具。气得大队里的一位铁匠多次找到他,责怪鲁良“自己不去挣钱,还砸了别人的饭碗。”

能人鲁良 | 散文 言午

五十年前,农村建的房子主要是泥墙草屋,后来出现泥砖结合、草瓦结合的“腰里穷”。建筑工序中的的放线做基、活泥垒墙、刷墙正体、插梁滚棒、苫草整平、铺脊做檐,都是需要手勤、眼巧、心细的技术活,鲁良是公认的技术全面的能工巧匠。乡邻盖屋找到他,他乐意而为。七十年代初期,生产队里成立一个由十二个身强力壮的青年组成的“盖屋专业队”。两年间承包(有队里给记工分)队里十多家建房,他包揽了所有的技术活。我们几个人干的运土、砸泥、垒墙、制土坯等苦力活,他也抢着干。在评工分时,他执意推掉大家要多给他的报酬。他说,“包下来的总工分就这么多,我多得了,就有人少得,在一起混碗饭吃都尽力了,我不能多要。”他多次和我说过,“甭看咱是穷社员,我就是瞧不起那些见重活就躲、见利就夺,下油锅也想站高岗的人。”尽管他爱憎分明,却从未和人发生过口角,其个人修养一直令我敬佩。

结网捕鱼、锻磨、补锅、配钥匙、烙煎饼,他都是高手。

鲁良就是这样一个巧人、好人、能人,乡亲们夸他“除了生孩子,没有不会的。”

我离开家乡后,同他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最后一次相见是二十多年前,我在老家的村西头与他偶遇。虽然他那时只有五十来岁,但头发灰白,背似微驼,满脸皱纹中刻满了生活的沧桑。他热情地邀请我去参观他在高台坡上挖出的土窑。我看到,他已将自己制出的土坯码在窑里,准备用柴草烧砖。他依然那么睿智、勤劳,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希望。

三年前,我家所在的村庄被拆迁了,村民四处租房居住。我在回乡时向熟人打听鲁良的消息,知道鲁良已经去世两年多了。我的心里随之一震,“可惜了,太可惜了!”我一直认为“好人不长寿”的概率很小,但是这种偶然的事却被鲁良遇上了。他不该走得那么早!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鲁良是上过几年小学的,学习成绩一直拔尖。后来其母去世,继母来到后不久,他便辍学了。鲁良开始了放猪、放驴、割草、拾柴等家务劳作,在田地里从事与年龄不相称的繁重劳动。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暑假,他还向我借旧课本看。我要留给他,他后来竟还给我了。他多次向我打听,教他的老师还在学校吗?看得出,他多么渴望到学校读书。

记得某位智者说过,人的成功三要素是“才华、机遇、贵人扶持。”鲁良是有才华的。如果鲁良年少时不因家境变故而辍学,继续受到良好的教育,凭其智力和毅力,极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或能工巧匠,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的人生轨迹,可能是另外一条闪亮的射线!

作者简介:1966年高中毕业,1978年考入高师。全国优秀教师。文学爱好者。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