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龙腾虎跃 诗意浩淼盎然 ——浅谈“活句”、“活字”在诗作的运用(作者: 周 波)

形象龙腾虎跃 诗意浩淼盎然 ——浅谈“活句”、“活字”在诗作的运用(作者: 周 波)

诗歌写作中,常遇内容与形式问题。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反作用。同样的内容,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可以成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好诗;用拙劣的语言表现出来,则是味同嚼蜡的平庸之作。因此,写诗对于语言,应该讲究,也必须讲究。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很讲究诗的遣词造句。他们认为“诗贵活句,贱死句”,“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所谓“活句”、“活字”,就是说语言要有生命,用有生命的语言构成有生命的艺术形象。以杜甫、李白诗为例。“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是杜、李的名句。上面两句,江里的波浪明明在地上而诗人说它高接云天,塞上的风云明明在天空而诗人说它下压到地面,杜甫把秋天巫峡、巫山的自然景象描写得多么宏大,有气势!李白写金陵西南江边的三山相当辽远,就像是“半落青天外”,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水则是有中间的白鹭洲分为两半,流入长江。李白把他在金陵凤凰台上见到的山容水色也描绘得极有气魄。其中“活字”,象“涌”、“接”、“落”、“分”字,也都活得很;要说“活句”,杜、李的诗是相当的活,把这些诗句放到全诗里,大大增强了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力。

当下,我们每天打开微信,看看群里、圈里的诗,与古人相比,还是很有差距的。包括现代人写的现代诗、古风、律诗,可以说有的诗不伦不类,有的艰涩灰暗,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读者读起来不知所云,哪还谈得上活句活字的生命力。

在写诗语言的加工上,许多古代诗人可真是下了大功夫。他们不仅在理论上主张日锻月炼,而且在创作实践中达到了千锤百炼。“为人性僻枕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说的这些锤词炼句的话,很有代表性价值。许多诗人写诗都是字斟句酌,苦心经营。所谓“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新诗一联出,白发数茎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等等,都说明了这些古人如何呕心沥血地进行字句的孕育和加工,追求诗篇的无病和完美。
“活字”、“活句”的锤炼到何种程度为好?第一,要加工到没有多余的字、句;第二,要加工到一字一句都成为“意”的最好表达,成为构成全诗的完美的艺术形象的得力组成部分。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