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六里棚(作者:胡惠有)

沧海桑田六里棚(作者:胡惠有)

六里棚村由胡庙、六里棚两个行政村合并组成,位于洋河镇东部,北面有闸圩、南面有河西庄两个古老的邻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村域面积3.85平方公里,全村1000余户,近4500人。

胡庙和六里棚的名称都来源于古老的胡姓村庄,这里聚居的胡姓多是泗阳县墩㙟胡的族人。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墩㙟胡于宋末由宿迁堰头(今新沂市堰头镇)迁居古城山(今古城居委会),是洋河地区最早的原住民。胡氏在古城的漕河(古黄河)两岸繁衍生息,人口众多,形成了许多村落,成为桃源大姓。

墩㙟胡”因老二房六世孙胡思忠而得名。胡思忠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是明代桃源县第一位进士,官至辰州知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回到桃源县。胡思忠逝世后,入桃源县乡贤祠,墓在城厢界湖墩㙟庄,“进士牌坊”在桃源县的县署前。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胡思忠主持创修《胡氏族谱》,史称墩㙟胡氏

民国版《泗阳县志》氏族节选

胡庙是“胡家庙”的简称。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胡家庙,一在祥符闸南,一在大王庄,均在洋河市。

《胡氏家谱》记载,祥符闸南的胡家庙建于清康熙丙子年(公元1696年),是桃源墩瑯胡氏家庙。家庙为老三房十世孙胡奉钦出资建造,时任清廷河道总督的靳辅赠送“圜桥硕彦”匾额。从清中期起,墩瑯胡氏11个支系都分小宗于此,共奉家庙。

大王庄(今属屠园镇)胡家庙是老三房五房所建,人称“南胡庙”。此外,泗阳老县城南门大街有胡思忠祠堂,洋河镇东大街南侧有胡氏分祠堂,这些都是墩瑯胡氏奉祀祖先的宗祠。

沧海桑田六里棚(作者:胡惠有)

民国版《泗阳县志》洋河市地图

明清时期,胡庙一带属桃源县洋河镇管辖。民国初年,泗阳县划分为十市六乡,胡庙一带属泗阳县洋河市管辖。胡家庙因规制宏大,一直是泗阳县西南部的重要地标。它位于洋河、仓集之间的通京大道旁,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为防兵灾匪患,胡怡贤修筑了“胡家庙圩”。

1939年2月,日军攻占洋河后继续东进,侵袭泗阳县城和众兴镇,县长王廼汉率地方武装沿运河顽强阻击,给敌人造成较大伤亡。其中一支民众抗日自卫队主要由城厢、临河的墩瑯胡氏子弟组成。日寇占领泗阳后疯狂报复,焚毁了县城的胡思忠祠,有240多年历史的胡家庙也被日军焚毁,仅有两块匾额被族人提前收藏得以幸免。两块匾额现收藏在六里棚村乡情馆。

六里棚新型农村社区民居

抗日战争时期,淮北抗日民主政权设泗阳县仓集区胡庙乡,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据年长的村民介绍,为保证徐淮路运输畅通,日伪军曾在胡庙修筑炮楼,但他们白天修,老百姓晚上拆,直到日本投降,炮楼也没修起来。日伪军经过胡庙,总是提心吊胆。

1995年版《泗阳县志》记载:民国31年(1942年)春,泗阳县大队在仓集西胡庙公路心埋设三枚地雷,部署一个连兵力、埋伏在公路两侧。下午2时,日军两辆汽车由东向西急驶,前一辆汽车触雷被炸,后一辆汽车转头东窜,敌汽车司机被击毙。日军十余名跳车逃往洋河,丢弃子弹千余发、棉布30余匹以及其他军用品。这场战斗史称“胡庙地雷战斗”,列为泗阳县重要兵事。

沧海桑田六里棚(作者:胡惠有)

抗战时期泗阳县地图(局部)

抗战期间,胡庙乡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武装,不少人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

夏国恒烈士,1942年参加革命,任三乡联防队主任,当年9月在泗阳县程道口战斗中牺牲。

王步胜烈士,1943年参加革命,新四军4师9旅26团11连战士,当年在泗阳县仓集田庄战斗中牺牲。

刘启龙烈士。1944年参加革命,新四军4师9旅26团战士,1946年在北撤中牺牲。

刘肇龙同志,1944年参加革命,任泗阳独立团班长,失踪,1958年11月追认为烈士。

十四年抗战,使胡庙乡人民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更多的青年报名参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

李盛功,1949年4月参军,解放军28军(原华野10纵)82师24团战士,解放战争中失踪,1962年11月追认烈士。

沈宏标,曾用名沈庆宏,1948年9月参军,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牺牲。

夏广星,男,1949年1月参军,志愿军27军178团炮兵连战士,1951年5月在朝鲜牺牲。

胡修华,1949年5月参军,志愿军26军277团九连战士,1951年9月在朝鲜雾山战斗中牺牲。

武继顺,1949年4月参军,解放军29军(原华野11纵)85师工兵营战士,1951年在解放福建省南日岛战斗中牺牲。

福建省南日岛烈士纪念碑

杜长春是胡庙乡的一位英烈,1914年,他生于小干堆(堤)一个贫苦家庭,是罗庄陈姓大地主家的长工。抗战胜利后,仓集处于国共“拉锯”状态,因他老实憨厚,不招人注意,仓集区委发展他为“卧底”线人。1947年初,因他送出的情报,使洪泽湖“唐莫大队”武装北撤运河成功。他的行踪引起“还乡团”的怀疑,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他蒲包套头活埋了,十几岁的儿子“大来子”也与他同时遇难。

胡庙村的自然村庄多以姓氏命名。明初,淮北人烟稀少,一些江南富户被迫迁到这里落户;清代,又有一些人逃荒到这里安家。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些以聚居村民姓氏命名的自然村庄,如王庄、夏庄、赵庄、张庄、沈庄、陈庄、庄庄等。

沧海桑田六里棚(作者:胡惠有)

仓集公社地名图(局部)

1948年泗阳解放,实行区乡制,胡庙乡先后属屠园区和仓集区管辖。1956年初,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胡庙和周边自然村庄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胡庙高级社”。1958年9月,泗阳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胡庙高级社改为一个大队。1963年初,泗阳县实行区属小公社制。仓集区组建了胡庙小公社,辖胡庙、大庄、王园(曾称为大胡)三个大队。1970年,泗阳县撤区并小公社,胡庙恢复大队建制。

胡庙位于徐淮路旁,是仓集西片的中心,小公社时期更是区域经济行政中心,这里设有供销社代销店,邻近大队社员都来店里购买生活用品。

六里棚乡情馆壁画《代销店》

文化大革命初期“破旧立新”,胡庙大队改为“红旗大队”。1981年7月1日,泗阳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重名大队更名的通知》,把红旗大队改回原名“胡庙大队”。法定名称虽然改回去了,但人们还是把这里称为“红旗”,除了本村人,现年60岁以下的人甚至不知道有胡庙。

六里棚村红旗集市

洋河镇位于泗阳县西南隅,当年交通工具落后,人们去泗阳办事、上洋河赶集都要步行,物资运输靠平车、独轮车。红旗位于徐淮路边,路人多在这里喝水歇脚,成了徐淮路上的“驿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人开了超市、饭店,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久而久之,成了仓集、洋河之间的一个集市。现在,每逢农历三、五、八、十,十里八村的村民还会来这里“赶集”,称为“赶红旗”。

1983年恢复乡村制,胡庙大队改为行政村。2001年和邻村六里棚合并,组成新的六里棚村,昔日胡庙、今日六里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