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徐州的陶谦葬于徐州大彭镇 (作者:于克南)

三让徐州的陶谦葬于徐州大彭镇 (作者:于克南)

大彭镇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那里不仅有迷人的风光,而且有众多古迹,如徐州数一数二的阿育王寺、充满悬疑的楚元王刘交墓、刻满文字和图案的七级浮屠等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彭镇的许多古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些已经变得鲜为人知,尤其是陶谦墓。

陶谦墓位于大彭镇小山子

陶谦墓位于大彭镇徐庵村,因“三让徐州”的陶谦葬于此,故村内的小山子又叫陶山。

目前,最早记载徐州陶谦墓的地方志是580年前的明正统《彭城志》,志曰:“陶山,城南四十里,汉献帝时,陶谦为徐州,死,葬于此,故名。其墓见存。”城南当为城西,明正统《彭城志•古迹》:“陶谦墓,去城西四十里,东汉末,谦为徐州牧,死,葬于此。”此时,陶谦墓依然保存完好。

地方志对陶谦墓的记载连续不断,明万历《徐州志》:“陶山,在城西四十里,汉州牧葬于此,故名。”除了地方志,地域性总志也有记载,《南畿志》:“陶谦墓,在城西四十里,东汉末,谦为徐州牧,死,葬于此。”

清代,记载徐州陶谦墓的史料更多,记述内容也比以往更详细。清乾隆《铜山县志》:“陶谦墓,城西四十里陶山,献帝时,谦以安东将军为徐州牧,兴平元年病死,葬此。”

明正统《彭城志》

城西四十里的说法有来头

清末,徐州地理学家孙运锦对陶谦墓进行过寻访,民国《铜山县志》:“陶山,城西四十里,有汉陶谦墓,孙曰:‘大彭山西止一小山,俗名小山。’又,《萧县志》:‘东南四十六里,白米山南有陶墟山。’亦云陶谦葬所,未详孰是。此山西南数里即萧境之齐村。按,陶山西近义安山相距三里。”大彭山又名义安山。小山子西南的齐村今名祁村。

民国《铜山县志》误把楚王山当作大彭山,导致把楚王山千佛洞都记在了大彭山头上,究其谬误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明代对陶谦墓距离的记载误导了孙运锦,孙运锦说:“大彭山西止一小山,俗名小山。”

大彭山西侧紧连的一座小山叫烂石山,是萧县境内非常有名气的一座山峰,清光绪《萧县志》:“烂石山,《通志》在萧县东十里,《府志》萧县栲栳山东五里,下有烂石泊,即汴水旧迹。旧志,孤屿荦觕,石骨并露,故名烂石山,循山数武碧霞宫在焉。”烂石山位于今萧县圣泉乡,东距大彭山1里多路,是大彭山西侧最近的一座小山。难道明代烂石山在徐州境内?答案是否定的,明嘉靖《徐州志•萧县》:“县东五里为栲栳山,东北为烂石山,其下为烂石泊。”徐州和萧县的边界不可能距离萧县只10里路,烂石山不在徐州境内。

萧县烂石山

“城西四十里”和当地流传的说法有关系,说大彭山距离徐州四十里,有着“东风东倒,西风西溜,外罩四十五里。”的传说。大彭镇杨山头村65岁的杨永贵口述了这个传说的由来:“有一年,黄河发大水,王楼的大桥塌了,朝廷拨款重建,拨的钱多,可是建的桥却非常小。此事传到朝廷,皇上听说后吩咐大臣:‘定个日子,我去大彭山看看,为什么把桥建小了?’大臣说:‘皇上不能去呀,那边有个大彭山,玄得很,东风东倒,西风西溜,外罩四十五里,你要是去了生命不保。’皇上吓得就没敢去。”老年人都把大彭山距离徐州说成四十里,是以徐州城西的十八里屯为起点。实际上,大彭山东距十八里屯还有十五里,即便是按照古代的算法,大彭山到徐州城也就是三十里露头,说四十里只是一个习惯而已。

三让徐州的陶谦葬于徐州大彭镇 (作者:于克南)

从楚王山遥望大彭山

小山子位于楚王山和义安山之间,不仅矮而且小,从地面到山顶还不及10米,东北距楚王山一里路,西南距大彭山最近处四里路。站在楚王山千佛寺西侧,别说是小山子就连大彭山都一览无余。

小山子被民房三面环绕,山北有农田百余亩,再往北是一个东西方向的大水塘,水塘紧挨着古老的黄河大堤。徐庵子村坐落在大堤之上,先民移居此地,用木棒茅草搭棚造屋,房屋东倒西歪,路人称“徐破庵子”,遂以“徐庵子”为村名。

大彭镇小山子

陶谦三让徐州让徐州人称颂

陶谦是一位平叛有功、爱民如子、允武允文,守以温仁的政治家,因三让徐州,被徐州人称颂。

张昭,彭城人,熟读经史,通达政事,凭《宜为旧君讳论》一举成名,却因深知东汉政权腐败,不愿入朝为官。陶谦羡慕他的才华,想把他收为己用,于是举荐他为秀才,可是被张昭一口拒绝了,陶谦一怒之下把他囚禁起来,经赵昱出面说情,张昭得以释放,逃到江南后成为孙权手下的重臣。

陶谦三让徐州

陶谦病逝之后,按常理来说,张昭要是写一篇祭文的话,肯定得骂陶谦滥施刑罚,然而事实相反,张昭的祭文让人懂得了什么叫豁达大度和心胸宽广。《徐州刺史陶谦哀辞》:“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唯帝念绩,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启土溧阳。遂升上将,受号安东,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

张昭的评价十分公允,陶谦关注民生,爱护百姓,维护国家社稷,平定了红巾军造反带来的社会动乱,为徐州百姓营造了一个平和安定的生活环境。

张昭以“牧幽暨徐,甘棠是均。”表达了徐州各地百姓对他的怀念之情。“甘棠”典故出自《诗经•召南》,召伯励精求治,取信于民,听讼决狱都在甘棠树下,甚至过夜也在甘棠树下,从不打扰百姓。百姓爱屋及乌,爱召伯而敬甘棠树,以此表达对召伯的怀念。张昭身为彭城人,对陶谦又比较熟悉,不带个人恩怨去评价实为难得,用“甘棠”典故赞美陶谦,足能反映一个真实的陶谦。

明《南畿志》

《后汉书•陶谦传》对陶谦一无是处的记载有其目的,是为曹操报杀父之仇寻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曹操屠徐州,《后汉书•陶谦传》有详细经过介绍:“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发兵于兖州,挥师南下直奔徐州,沿途经过傅阳、取虑、睢陵等地,滥杀无辜数十万,泗水都被堵得无法流通。

三让徐州的陶谦葬于徐州大彭镇 (作者:于克南)

傅阳又称偪阳,原属徐州,清同治《徐州府志》对傅阳城有记载:“偪阳故城,周国汉为傅阳县,晋没於胡,县废。偪阳在徐州府沛县与山东兖州府峄县南接界。”傅阳城今位于利国镇东20里处、山东枣庄市境内。

《三国演义》也是站在张昭的立场细致刻画陶谦,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陶谦在徐州,闻曹操起军报仇,杀戮百姓,仰天恸哭曰:‘我获罪于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难!。’”从中能看出陶谦怜民之心和忧民之情。

《三国志•吴书》对陶谦的记载是赞美有加:“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百姓殷盛,谷米丰赡,流民多归。”

大彭镇徐庵村

目前,已知的被史料记载的陶谦墓有三座,一座位于溧阳,元代张铉《至大金陵新志》:“溧阳侯陶谦墓 ,在溧阳州。”另一座位于萧县东南,这座陶谦墓至清代才被地方志载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三国烽火,谁主沉浮?

陶谦墓这处古迹也是两汉文化的一个表现,如能在原址重建对大彭镇的文旅开发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的文章内容由用户投稿和系统自动采集,不保证其真实性,敬请自行核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违规文章举报入口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