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朝鲜战场再显神威
1949年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命令,将起义的原国民党第60军及所辖三个师成建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所辖182、21师和暂编5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步兵148师、149师、150师。任命曾泽生为军长,叶长庚为副军长,徐闻烈为政委,王振乾为政治部主任。白肇学为148师师长,陇耀为149师师长,李佐为150师师长。从1949年1月26日开始,改编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在吉林九台开展了政治整训。通过以士兵的为主体的诉苦运动,控诉运动和阶级自觉运动,进行革命战观教育、内部团结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各基层连队均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全军各个连队从士兵中秘密发展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到5月底政治整训结束时,党的各级组织已经从上而下全部建立,连有小组,党设支部,团设党委,整个起义部队完全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与此同时,由军政治部发起了一个全军性的“彻底清查赔偿运动”和“人民军队爱人民运动”。起义部队与驻地群众建立了一种水乳交融的人民关系。
1949年6月14日,面貌焕然一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分批乘火车南下河南商丘地区集结,参加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后又回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此时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随即纠集仆从国介入这场内战。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扭转败局后,越过“三八线”向北进犯。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日夜,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
根据中央军委战略决策,刚经过精简整编,有5.8万人锐减到3.3万余人不久的第50军,于9月下旬紧急收拢分散在湖北等地执行水利、生产、剿匪等任务的部队,乘火车仓促北上,拨归新成立的“东北边防军”建制。
第50军抵达东北之后,按照东北军区的指示,部队当年不参战,准备成建制地改为炮兵。岂知,先期到达的部队刚把现有装备交上去,10月24日晚10点,军政委徐闻烈接到东北军区政委高岗的电话,命令第50军马上恢复原装备,即刻乘已经派来的火车向中朝边境紧急开进。第一列火车刚到集安,部队在没有地图、没有翻译、没有作战动员,一切供给都没有的情况下又接到上级的命令:立即过江,参加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至26日,第50军全部渡过鸭绿江。
1950年10月29日,担任战役预备队的第50军进入指定战区 ,敌之大部分已被友军歼灭。1950年11月3日,敌全线败退。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动了企图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最后攻势”。11月25日黄昏,鉴于西线敌军已被诱至我预设战场,志愿军发起战役反击。按照志愿军首长的决心,第50军命令第148师(欠第443团)切断泰(川)博(川)公路,阻敌西援;第149师加强第450团向窜踞定州、纳清亭之美24师的一个团进攻。由于遭敌阻击,行动迟缓和兵力不集中等原因,部队连续三夜扑空。11月29日,第50军又奉命向博川东南穿插,直取安州,配合主力歼灭清川江北岸之敌。11月30日,第148师和第149师进至大宁江西岸,由于桥梁被敌破坏,未能过江,又错过了歼敌的机会。
志愿军第50军初到朝鲜战场,明显暴露出部队战斗力不够坚强。主要原因是由于部队仓促出国作战,思想工作“不摸底”,思想动员跟不上,政治工作和党的工作一度“陷入停顿”,以至于指战员中“右倾保命、短工帮工思想”有所抬头 ,“走糊涂路,吃糊涂饭,打糊涂仗,糊里糊涂在朝鲜”之类的怨言一度流行。
针对存在的问题,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军党委决定:利用作战间隙,全军上下普遍开展为期一周的思想整顿。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全军上下逐渐提高了认识 ,统一了思想,认识到志愿军第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受起义部队背景的影响”,“作战准备仓促”的问题,确实存在 。
第50军北上中朝边境前,部队分散在湖北、河南等地执行水利、生产、剿匪、营房建设等任务,其中多数部队在湖北江汉平原洪泛区从事筑堤防洪及开荒生产,完全没有参加朝鲜战争的战前准备。部队正是在兵员锐减、干部缺编、大炮装备不足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第50军接到中央军委的紧急命令后,仓促地跨过鸭绿江,立即投入了抗美援朝战争。
部队经过整顿,“批判右倾思想”,检查“战斗意志和战斗积极性”,对团以下带兵主官进行调整,部队官兵求战热情空前高涨,全军指战员憋足了劲儿 ,一定要打个翻身仗 !
第四次战役中,我军按照彭德怀“西顶东放”的部署,西线第一线只展开第50军和第38军之第112师,以四个师的少量兵力阻击敌主要攻击集团,争取时间,掩护我军主力休整、补充、集结,并在东线,先诱敌深入,再实施战役反击。
被部署在西线敌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上的第50军,对手是敌一线5个作战集团中实力最强的美一军,可谓是重点中的重点。迎击超强的对手,第50军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最突出的问题是弹药携行量不足。经过第二、三次战役消耗后,第50军的弹药携行量早已不够一个基数,军、师后勤携行的弹药不够半个基数,没有预备基数 。
炮弹更是少得出奇。修理山,是志愿军第50军在汉江南岸一线阵地中的三个主要防御要点之一,在这个美军称之为“血岭”地段,第50军148师444团最初的任务是守7天,而面对美1军25师一个整师号称“修理山决战”的“闪电攻势”,第444团实际坚守了10天,至2月4日2时将修理山阵地移交给前来接洽的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第8师第1联队后,才奉命撤出。据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四八师炮兵战斗总结》,这期间,第444团配属3师炮兵营的美式山炮第2连后,总共才只有1山炮炮弹116枚、八二迫击炮弹124枚、七○炮弹32枚 ,平均每门炮只有15枚炮弹,且在1月27日至30日期间打光了。这4天,平均每门每天打4枚炮弹,在一线作战的步兵营每天只能得到30来枚炮弹的火力支援。
弹药补给更少。在汉江南岸半个多月的狙击战中,上级给全师补给弹药只有3次。第一次,是在战役打响第7天即1951年1月31日晚上,军后勤送来手榴弹、反坦克手雷、地雷和六○炮弹4000余枚。师里见补给的弹药太少,只好命令机关的二线部队只留三分之一手榴弹、子弹,其余的一律收上来,送往一线部队。第二次是在1951年2月1日,师里终于在急切盼望中得到上级补充子弹2.9万余发(若平摊到全师指战员头上,人均只有三四发)。师里随机将其中2.3万发子弹补充到一线的第444团和第443团, 将3000发子弹补充给二线的442团,师里只留3000发子弹作机动。第三次是在1951年2月2日,军后勤只给全师补给六○炮弹350枚、地雷67枚、手榴弹610枚。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大寒”天气,数九严冬,风雪交加,参战指战员露宿阵地,甚至棉鞋都穿不上。有的同志硬是冻得站不起来了,抬下战场就被锯掉了双脚。
粮食也欠缺。为保证一线作战分队的口粮,政治机关主动提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晨一顿吃稀饭,晚饭因为要去运送伤员,抬担架往返五六十里路,所以吃干饭。虽然第50军阵地防御艰危困苦到如此程度,但全军指导指战员意志坚定, 团结一心,誓死如归,使美军装甲分队几次打到师、团一线指挥系统所在地,整个防御体系始终稳如泰山。
志愿军第50军在汉江南北两岸50昼夜狙击战,以劣势的装备、悲壮的战况、辉煌的战绩,深深地感动了志愿军统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第50军军长曾泽生曾动情地对彭德怀司令员说:“我们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头了!”高度评价第50军战绩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告诉曾泽生军长:“有我彭德怀在,50军不但不会编散,而且优先换新装备!”
曾任志愿军第149师和148师供给部副部长的尹俊山记得,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军参谋长舒行回国参加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其间,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表扬第50军,把舒行参谋长表扬得都不好意思了:“在座的,还有那么多的老部队,不能老表扬我们啊!”
后来,毛泽东主席在两次召见曾泽生军长时,也对第50军的战绩给予很高的评价:“你们50军在朝鲜战场打得还是蛮不错的嘛!”。
直到1964年,当叶剑英元帅准备前往第50军视察“大比武”时,朱德元帅依然惦记着这只来自敌对营垒的新部队,他特意叮嘱:“50军是起义部队的一面旗帜,一定要把这支部队建设好 !”
评论列表(1条)
滇军浴血斗敌顽,视死如归意志坚!紧紧跟随共产党,浴火重生換新颜!大赞张可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