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语言精髓 升华诗意美感 ——浅谈诗的语言(作者:周 波)

提炼语言精髓   升华诗意美感 ——浅谈诗的语言(作者:周  波)

写诗,要在短小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求有精美的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诗,不论长诗和短诗,叙事诗或抒情诗,也都是由语言的材料构成的。

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又是沟通诗人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看绘画和听音乐,是通过视觉、听觉感受作品的形象和内容,那么,读诗则要通过语言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杜牧的《山行》为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千百年来为人们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优美。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色泽浓艳的秋景图。诗人坐车在山路上行走,看到远处山中有条弯曲的石径向上盘旋,山上有白云掩映,白云中隐约地可看见农舍;近处是一片枫树林,秋天的枫叶红得娇艳,就像二月的鲜花一样。不仅自然景色美丽,连停车看景的诗人自己也进入画面,成为整个图画的一部分。

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就写诗来说,好的语言应该是把生活语言进行加工改造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应该具有准确、精炼、生动、形象的特点。

既然诗对语言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格,那么,诗人(写诗者)就非努力学习研究语言不可。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毛主席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就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要利用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以曹操《观沧海》为例。曹操写他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看到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沧海简直囊括宇宙,连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像是运行于其中。如果不是行万里路,胸怀博大,这样宏大的景象能见到吗?这样囊括宇宙的语言能产生出来吗?

从曹操的《观沧海》,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对于诗人(写诗者)来说,广泛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生活是最重要的;即便从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角度考虑,也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而不可划地为牢,仅仅局限在语言本身打圈子。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9885
    语文美时美课 2021-07-13 22:23

    语言来自思维,思维来自观察体验。一字粗即一句不雅,一字腐则一句不新。赞周部长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