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为净”乎“眼不见为净”(作者 :周建义)

“一水为净”乎“眼不见为净”(作者 :周建义)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一水为净”,意思很清楚,所有食物食材、用俱用品,经过清水洗涤后都净洁可用了。于是乎,摘来的瓜桃李枣,扒的山芋莲藕,拔的萝卜大葱,只要在河水里涮涮都成了小伙伴们的美食,这几乎成了我们这辈人的最美好的记忆!

可孙大爷的观点却颠覆了大部分人的认知,他认为不是“一水为净”,应该是“眼不见为净”。

孙大爷是公社兽医站站长,是三八式老干部,因为参加的是地方革命武装,所以解放后也一直在基层工作。孙大爷性格钢强,为人率直,是个严肃的领导干部,又是一个喜欢孩子,乐观开朗,充满智慧的故事大王。

关于是“一水为净”还是“眼不见为净”,孙大爷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厨师傅让学厨徒弟去园里剪些春韮洗净带回来,徒弟回来时将装着洗干净的韮菜的小筐放在门口的地上,转身进了储藏室去放工具。恰在其时,家里的一条哈吧狗经过韮菜筐时抬腿对韮菜撒了一泡尿,然后若无其事地嗅嗅,又急匆匆地去了别地。这一切被室内正忙菜的师傅看的一清二楚,而从储藏室出来的徒弟却一无所知。师傅本想提醒徒弟,但突然多个心眼。待徒弟将韮菜筐提进室内,把韮菜放上案板时,师傅拎着个小木板条叫住徒弟:“韮菜洗干净了吗?”徒弟见师傅态度严肃地问自己,便毕恭毕敬的垂手立在那儿回答道:“干净了,师傅。”“嗯?!”徒弟看师傅似乎有点不高兴,忙陪笑回道:“师傅放心,人说一水为净,我都洗了四五遍呢。” “是一水为净吗?”师傅拎起木板条厉声地问,“是,一水为净!”徒弟肯定地答道。“啪!”师傅一木板条打在徒弟光秃秃的脑袋上,“是一水为净还是眼不见为净?!”徒弟以为师傅怀疑自己偷懒,韮菜没洗干净,委屈而坚定地回答:“一水为净!”,“啪!”师傅又一本板条打在徒弟头上,再问:“到底是一水为净还是眼不见为净?!”徒弟认为自己又没错,仍然固执地回答道:“一水为净!”看徒弟十分委屈而坚定的样子,师傅反到笑了。

师傅让徒弟把看起来洗的青是青白是白的韮菜拿起闻闻,徒弟照吩咐拿一把韮菜刚靠进鼻子,一股骚味直冲脑门,把徒弟囧的满面腓红,徒弟困惑地喃喃自语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师傅把刚看到的情况和徒弟一说,徒弟这才恍然大悟,无比羞愧地说:“师傅说的对,是眼不见为净,这被狗撒尿的韮菜如果被客人看到,洗的再干净也没人吃了。”

师傅听徒弟如是说,用手轻轻地拍了一下徒弟光秃秃地脑袋,满意的道:“嗯,孺子可教也!”

当时因为年龄太小,被孙大爷讲的这个故事给绕的头晕,对是“一水为净”还是“眼不见为净”竟没一个肯定的回答。后来长大了点才绕出来,孙大爷强调的不是“一水为净”,而是“眼不见为净。”

净于不净,都是主观对客观的认知,从这个意义说,净于不净的本质还是主观的。“一水为净”只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而“眼不见为净”才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许多贪官污吏其罪恶没暴露之前,他们都是道貎岸然的,上级都认为是好干部,群众也都认为是人民的好公仆。记得我们有位市委书记,才在全市反腐倡廉大会慷慨激昂地作主旨报告,第二天就被双归,再后来就被判刑。

按哲学的观点,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水为净”是相对的,它包含了“眼不见为净”;“眼不见为净”则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一水为净”之中。就个人修养来说,要坚持“一水为净”,严于律己,不断发现自己的“不净”,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这样才能不断进取;不要眼见到自己“不净”不去施“一水”,还自欺欺人,总寄希望组织领导和人民群众没发现自己的“不净”以为“净”,最终必将“聪明反被聪明误”!在现时生活中,应该理解“净”是相对的,“不净”则是绝对的,在追求“洁净”的同时,要理解包容一些“不净”,在“不净”中发现“净”。

在上中学的时候,发生在我们班主任李老师身上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冬季的时候,我班住校同学把白铁皮茶桶当尿桶用了,同学们知道后都很生气,吃饭的时候,同学们情愿端茶缸和提个大口玻璃瓶去食堂打开水,也没人用桶打开水。当时经济很困难,班里也没生活费,我们班学生宿舍离食堂比较远,端回来的开水到宿舍就冷了,而且经常是到食堂开水就被其他班同学打光了。这事班主任李克元老师知道后并没有批评任何同学,他把桶拿回家认真清洗后作为自己的生活用水桶使用了两三天,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李老师和那的女儿小鸽抬水从我们班宿舍后经过的情景。之后,李老师把桶拿到宿舍对同学们说:“一水为净,桶,我洗干净又用清水泡了一夜,我家都抬水吃两三天了,没有味更没有毒,现在还给大家用呵!”很多同学当时都感动的流下了泪水。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民教师无比纯净的心灵和对他的学生慈父一般的爱。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不仅相信老师的“一水为净”更深刻体会了“眼见为净”!

如此说,大家不会觉得我又有些自相矛盾了吧,我把自己也绕晕了!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2021-05-19 20:31

    这种说法有点意思,一方面说明有得过且过思想,也表现出人的堕性。眼不见,真的干净吗?显然是一种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