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是柳琴戏的发源地之一,早期被人们称为”拉魂腔”。因为它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幽默,声腔缠绵激昂,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人们听了柳琴戏之后很使人着迷,似能将人灵魂拉走,因此至今在邳州周边地区,民间仍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花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九十九。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谣。邳州人对柳琴戏有特殊感情,”从南庄到北庄,村村都有拉魂腔″。可见观众对柳琴戏的痴情和喜爱。
邳州地处苏、鲁交汇地带,南北文化交融,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使柳琴戏得以广泛的滋生和繁衍。邳州柳琴戏她不同于山东柳琴戏,既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热烈泼辣,又有南方音乐的古朴舒雅,清丽秀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定区域的审美观念,因此又被广大群众称为“中路”,深受人们的喜爱。
邳州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约200多年。产生于苏北、鲁南,即今天的邳州、徐州、枣庄、临沂一带。过去,这个地方的农民以种地为业,因经常闹天灾,粮食歉收。人们只得背井离乡,以夫妻俩结伴,走村串户”唱门子”到处乞讨,部分有才艺的人就抱着柳琴,拿着快板,拉起长腔,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就是”拉魂腔”的初级形态。
关于柳琴戏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3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说之情而创作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柳琴戏早期的艺术主要是说和唱,一个自弹自唱或自打自唱。也有是两个人,一个弹琴,一个打板对唱的。弹的是自制的土琵琶,叫”月琴”或叫”柳叶琴”。打的是两个小段木棍以作节奏,也叫”板″或叫”梆子”。所唱的内容叫”篇子”,大都是反映农村生活气息的或是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
柳琴戏的产生还有一种说法叫”跑坡子”。所谓”跑坡”,就是艺人们在乡村或集镇摆地摊,和原来”唱门子”的艺人自愿结合在一起,组成五六个人的小班子,这就是拉魂腔形成的戏曲艺术的雏形。后来,随着拉魂腔艺人的变化,由较出色的演员自愿组合起来搭成戏班子,这就是玩大班的阶段。使原来半职业的农民艺人脱离了农业,变成了全靠演唱维持生计的职业艺人了。拉魂腔戏班人员的构成,主要来源于”门里出身”、“拜师学艺”和原来唱”轴鼓子”、”花鼓灯”、”京剧”,改唱”拉魂腔″的。
邳州柳琴戏原称”拉魂腔”,”轴鼓子″,”小戏子”。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徐州地区最具影响的本土剧种。流布于邳州及周边苏、鲁、豫、皖的接壤地区。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改称”邳州柳琴戏”。
清乾隆后期,柳琴戏吸纳本地的花鼓、道情、民歌的表演、唱腔艺术和其他戏曲的表演形式,使柳琴戏日臻完善成熟。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家庭为主的大型戏班子,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从此开始排演大型剧目演出,由当初在农村集市摆地摊或于广场搭台演唱。这种表演形式,不受场地、时间和道剧限制,可以在田间地头、公园庭院、酒楼茶社、车站码头为群众演出。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由农村进入城市,进剧院演出。
邳州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自民间音调、生产劳动号子等语音的衍化,后又不断吸纳民间曲艺、民间歌舞的音乐元素,通过长期融汇、整合,形成了清丽、秀美、泼辣的演唱艺术风格。邳州自古就是南北文化艺术的交融地区,受此影响,邳州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舒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它的唱腔丰富,结构独特,具有个性色彩的曲调相互穿插、功能互补,来组构喜怒哀乐、轻重缓急的多种唱段。
同时据考证,目前,柳琴戏大约可分为经邳州、新沂、郯城转向泗阳、灵璧;从徐州、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到滕州;由枣庄、徐州到涡阳、蒙城;从临沂到沿海4个派别。逐分为5路中心:中路以邳州、徐州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西路以涡阳、蒙城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为戏曲剧种。2007年,江苏柳琴戏被江苏省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邳州柳琴戏”于2014年被列入扩展项目。
自解放到1953年,邳州(邳县)仅有一个胜利京剧团,在当时的邳睢县境内,后相继又成立了2个拉魂腔剧团。这就是邳州柳琴剧团的前身。1950年,邳睢县的老艺人周树人,邀集了邳县、新沂、郯城等地的近30名艺人,于12月成立了运河人民剧团,1954年7月,邳县文教科定名为邳县柳琴二团。1951年秋,邳睢县八义集镇的姚新春老艺人,邀请了邳县、新沂、徐州、安徽的濉溪、山东的滕县、峄县等地20余名艺人,成立了八集工农剧团,后更名为八义集新生剧团,1954年7月,邳县文教科定名为邳县柳琴二团。1953年,邳睢县划并邳县后,县政府于1954年从邳城迁到运河镇。1955年4月,将邳县柳琴一团、二团合并,正式组建了邳县柳琴戏团。
建团之后,剧目《喝面叶》、《相女婿》等相继在省级获奖,其中《喝面叶》是柳琴戏有史以来第一次被省电视台录音播放的节目,也是柳琴戏首次灌制唱片的剧目。而随后的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和政治原因,样板戏唱遍全国,柳琴戏的演出逐渐进入低俗。直到改革开放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关注和重视,柳琴戏从此进入到发展的复苏期。
李兴亚原是邳州柳琴剧团的一名主要演员,从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扮演过小生、武生、老生等角色。1984年从邳州(县)柳琴剧团调入江苏省柳琴剧团,曾担任省柳琴剧团的团长助理和主要演员。
曹金霞原是邳州柳琴剧团的副团长和主要演员,1971年从艺以来,主攻花旦、青衣、老旦行当。1992年从邳州柳琴剧团调到江苏省柳琴剧团。2000年被聘为国家一级演员。是省、徐州市剧协会员,曾连任徐州市剧协理事。先后主演古装戏、现代戏60多部,其中有影响的古装戏代表剧目有《孟姜女》、《双玉蝉》、《秦香莲》等,由中央电视台录制个人演唱的《双玉蝉》和《小二黑结婚》两段折子戏在”名段欣赏”栏目多次播放。人物小传入选《江苏戏剧家》及《履迹一徐州文联60年》等书。曹金霞曾两次出席省剧代会。两次被推选为江苏省党代表。其代表性唱腔被编在国家和省市戏曲志及戏曲音乐等志书出版。
改革开放后,邳州柳琴剧团的艺术成就在全省较有影响,由邳州柳琴剧团演出的《王继天》、《爱河滔滔》、《甜水湾湾》、《一门三烈》、《杨松林》等数十种剧目参加省、徐州市戏剧汇演,分别获省、徐州市五星工程奖和优秀剧目奖。《红桃图》、《步步高》、《灵堂花烛》及《鸿雁传书》等剧目分别被省、市电视台拍摄成电视片播放。特别是近年来,邳州柳琴剧团认真学习践行新思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按照习总书记对文艺创作”三贴近”的要求,努力打造艺术精品,组织创作编排大型现代柳琴戏,弘扬主旋律,讲好邳州故事,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相继到乡镇、街道、社区、广场、学校进行巡回演出。每年演出在130多场次,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各地观众的欢迎。
邳州柳琴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柳琴戏《爱在大榆树街》荣获2018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柳琴戏《家园》荣获2019年”全国十大剧种原创剧目”优秀表演奖。大型现代柳琴戏《桥头村的爷们》荣获2020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近创作的柳琴戏《老于还乡》剧目完成排练,并申报”2020年度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评论列表(1条)
柳琴戏是地方剧种,深受徐州地区广大民众喜爱!为本文作者竖者点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