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绮云与延安的第一台印刷机 (作者:张法民)

宋绮云与延安的第一台印刷机 (作者:张法民)宋绮云,新中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的父亲。1931年任《西北文化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35年10月,中共西北特支建立,宋绮云为特支委员,兼任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副部长。西安事变前后,宋绮云任第四集团军少将参议,做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

1937年初,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胜利地完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任务。在将要离开西安的时候,宋绮云去看望周副主席,并听取今后工作的指示。周恩来对西北特支所开展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勉励宋绮云继续做好部队的团结工作。

临走前,周副主席提出,希望他们在西安搞到一套印刷设备。原来,中央来到陕北后,印刷条件很差,文件只能靠刻写蜡纸油印,费时费工还不清楚。石印也不方便。过去对需要铅印的文件,不得不派人冒着生命危险送来西安印刷,印后运输更困难。宋绮云当即表示坚决完成这个任务。”

宋绮云回到报社后,立即找来邵幼和、曹冷泉、杨宾青商量,《西北文化日报》社的设备是属于西安行营和17路军的,送党中央不妥。《西北画报》的全套印刷设备是报社私人集资购买的,因此决定将其包括对开机、铅字、铜模、照相器材等送给延安。

这套印刷设备,是由宋绮云发动报社职工自筹经费让曹冷泉、郭子刚到上海买来的,准备作为《西北文化日报》一旦被封时的备用机。股东们听说要将它送往延安,无不表示拥护。

为了把这套印刷机器顺利的运到延安,宋绮云找来郭子刚商量,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报社其他人宣布:为避日机轰炸,将机器运往西安以北的三原县。第二步,再从三原县设法运到延安。

这时的西安,已经和1个月前的西安大不相同。国民党的有关机关也在恢复,白色恐怖的阴影已经笼罩着西安古城。政治上极为敏感的宋绮云,当然更为清楚,他们的报社对门是西安军警督察队,西邻是国民党的《西京日报》社,东面是国民党党部设立的刺探《西北文化日报》动静的饭馆,三面监视,出路只有报社最后面编辑部东边的厕所,但厕所后面的墙外,还有1户是居民。要把机器运出去,首先就得设法得到住户的配合。

他问郭子刚:“那个住户怎么样?可能会有什么麻烦?”

郭子刚考虑了一下说:“我看没有问题,过去我曾经在他家住过,关系亦好,人也正直,这事由我去说。”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就与红军驻云阳办事处主任彭嘉伦取得联系。根据约定时间,彭嘉伦主任立刻派人开车至西安盐店街等候。

宋绮云与延安的第一台印刷机 (作者:张法民)

1937年1月30日晚上10点,那夜下起了小雨,路窄地滑,满街泥泞。宋绮云派印刷组长杨勇喜负责拆卸印刷机,由郭子刚带领姬景光、王复元、肖立章、郭日高、何爱祥等有一定觉悟的工人翻墙过去,先将两付半铅字一盘一盘的端出来,递到墙头外面,待印刷机卸完之后,再从墙头搬出来,经过广济街巷子再把它运到盐店街。雨天路滑,工人们满身污泥,但他们满不在乎,一直搬运了几个小时,完成了装车任务。延安来的同志对报社工人的工作甚为感激。

宋绮云考虑到光有印刷机还不行,为了尽快使机器投入工作,他动员了政治上可靠,技术优秀的党志英(原名党应孝)、唐永谦、胡文伯、李广元、刘清玉和工作人员李蔚然、姜尽如、张桂华一同前往,并委托李蔚然带队,随印刷机同到三原。

印刷机器运到三原后,安放在城隍庙街一处房子里。试机排印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一书。到了3月,才又将机器运往延安,安放在东关外万佛洞《解放日报》社。此时,周副主席已从西安回到延安,他把印刷设备的事,告之有关人员。财政部长林伯渠、《解放日报》社社长祝志澄等前来欢迎同车到达的16位技术人员。从此,《解放日报》由石印改为铅印,每日出版对开一大张中央首长十分重视,毛主席、周副主席、博古、丁玲及吴亮平等经常到报社检查工作,周副主席还赞扬宋绮云想得周到,不仅送来了机器,还送来了技术人员。并告诉有关部门,对从西安来的工作人员予以特殊照顾,经常派人到西安去购买大米白面,每人每月还发工资30块银元。这种待遇,在延安各单位是极少的。

延安有了印刷机,大大改变了中央机关印刷落后的局面,也改善了中央对外宣传的条件。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