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诗(现代诗)韵辙和音乐性 (作者:周 波)

浅谈新诗(现代诗)韵辙和音乐性 (作者:周  波)

艺术起源于劳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在从事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时,为了协调动作和减轻疲劳,伴随着劳动节奏发出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劳动号子),这就是最初的诗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先生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起源。这“杭育杭育”的劳动呼声,是诗,也是歌,诗与歌在当初就是不可分的。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的诗都可以入乐,可以歌唱。司马迁说:“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也说明诗与音乐是不可分的,诗也是能够歌唱的为好。楚辞和音乐也有密切的关系。《九歌》就是屈原采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神歌曲,予以修改加工而成的,是可以歌唱的。唐代有许多诗虽未入乐,但由于韵律严整,音节铿锵,是便于吟颂的,如果谱以乐曲,也是能够歌唱的。唐以后,诗的生命力日益衰竭,代之而起的是宋词、元曲。词、曲其实也是诗,只是体裁不同罢了。

简略回顾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可以清楚看出,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密切的。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作品大多数是押韵、能唱的。

“五四”以后,许多白话诗与音乐有些分离、不押韵,不能唱,像散文似的。其结果大大影响了新诗的流传。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代,目前还有众多群体中的读者、文学爱好者、欣赏者照样能背出许多古诗(旧诗),可是新诗(现代诗)有谁能背出几首?新诗(现代诗)同音乐有些分离,不能唱,应该说是新诗至今缺少扛鼎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浅谈新诗(现代诗)韵辙和音乐性 (作者:周  波)

鲁迅先生对新诗不能“嘴唱”的状况,是不满意的,他认为:“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显而易见,鲁迅先生提倡“嘴唱的”诗,认为“嘴唱的”要比“眼看的”好,因此,笔者也认为,当今的新诗(现代诗),讲究些节调,讲究些韵律,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毛主席生前也强调过:“新诗要做到精练、大体整齐、押韵”。鲁迅先生也认为:“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做到了这些,新诗(现代诗)成为广泛传颂、鼓舞人们奋斗士气的目标指日可待。新诗也可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的战斗作用。衷心祝愿我们的新诗(现代诗),在未来悠悠历史长河中,也能留下千古传颂的绝唱。新诗作者们!加油!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