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静卧黄海生态区南部的海岸线上,六百公里壮阔疆域铺展于海天之间,其中核心景区占地10.77平方公里。这片向海而生的土地,不仅是江苏省首处、中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更以滨海湿地的独特风貌,填补了我国此类遗产的空白,成为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条子泥因鸟闻名,更因鸟而灵。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温和气候与丰沛雨量滋养着粉淤泥质滩涂,这里既能锁住水分盐分,又能孕育丰富贝类,辽阔草滩相较坚硬岩岸,更成了万物生长的温床。作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的核心节点(全球九大鸟类迂飞区之一),这里是无数候鸟的“空中驿站”与越冬家园——410种鸟类在此停歇换羽,其中水鸟约170种,总量高达百万只。12种鸟类入选IUCN红色名录受胁物种,2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让条子泥赢得了“鸟类的国际机场”的美誉。
黄河与长江奔涌向东,裹挟千万年泥沙在此交汇沉淀,造就了“辐射沙脊群”“一线潮”“二分水”“潮汐森林”等中国沿海独有的地貌奇观。而“大海沐日”的壮阔、“天空之镜”的澄澈、“纯净星空”的静谧、“落霞群鹜”的诗意、“中国红”的绚烂,更将自然之美演绎到极致。
这片浸润着绿色生机的土地,更镌刻着红色记忆——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起锚地。当年,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驾着“红帆船”,以商贸为掩护,在苏北鲁南与上海之间开辟出隐秘的抗日军需物资海上运输线。《51兵站》中乘风破浪的身影便源于此,这支英勇的队伍后来更投身渡江战役,成为人民海军的重要力量。
“东方新湿地,大美条子泥”,巨大的广告牌矗立在湿地入口,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魅力。摄影班的师生们十点抵达,刚下车便被无垠滩涂撞入眼帘:井字型的养殖区错落有致,太阳能发电板在滩涂铺展成银色海洋,远处海边湿地之上,一排排高大的风力发电塔巍然矗立,白色塔架与旋转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沿着小河南岸向大海走去,河畔芦苇花随风轻舞,似在挥手迎客。行至二百米处,远处滩涂之上的鸟群骤然闯入视野,黑压压的鸟群或栖于沼泽,或浮于水面,或振翅长空,几只胆大的鸟儿径直掠过镜头,引得众人兴高采烈地按下快门。几位“打鸟专业户”迅速架起“长枪短炮”,一字排开定格这震撼瞬间。
导游说,百万水鸟深谙潮汛规律,退潮时便争相觅食,饱腹后在滩涂安然休憩,是条子泥优良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方鸟的天堂。海风习习,海浪翻涌,阳光洒在海面,波光粼粼如碎金跳跃。再行二十分钟,便抵达海边观鸟台,二三十架望远镜一字排开,这是当地政府重金打造的观鸟设施。透过镜片望去,河套与养殖水面之上,黑、黄、白、黑白相间的鸟儿密密麻麻,它们或悠然踱步,或嬉戏追逐,或振翅盘旋,自在惬意,构成一幅鲜活的“百鸟图”——小青脚鹬、东方白鹳、卷羽鹈鹕、勺嘴鹬、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神仙鸟”)、银鸥、黑嘴鸥、青头潜鸭、黑鹳……数十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让人惊叹鸟界的神奇曼妙。
同学们还参观了湿地鸟展,展馆内陈列的大量鸟类标本,大小各异、姿态万千,让人直呼“不看不知道,鸟界真神妙”。
风在耳畔轻吟,鸟在林间欢唱,黄海在脚下欢腾;阳光洒满滩涂,湿地生机盎然,条子泥的美动人心魄。摄影班的师生们兴致高昂,踏遍海岸不觉疲惫。直到下午一点,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片湿地,而那百万飞鸟的倩影,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成为梦中萦绕不去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