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旅行写作陷入“打卡式记录”与“滤镜化抒情”双重困境时,王成武的《新疆之旅》系列随笔如同一股裹挟着塔克拉玛干风沙与伊犁河谷青草气息的劲风,以独有的生命体验与精神勘探,为读者打开了通往新疆灵魂深处的秘径。这组由十余篇独立篇章构成的系列作品,并非简单的地理风物志,而是作者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心灵对话历史的生命在场式书写,字里行间跃动着对自然、人文与自我存在的三重叩问。
一、地理空间的诗性重构:从景观到心观的转化
王成武笔下的新疆,始终拒绝被简化为“异域风情”的符号集合。在《塔克拉玛干的夜与昼》中,他以整整三个段落描摹沙漠日出的全过程:从“地平线渗出的第一缕微光如熔化的金箔”,到“沙丘在光影中流动成液态的浪涛”,再到“正午阳光将沙粒烤成跳动的火焰”,自然景观不再是静态的背景,而成为具有呼吸与脉搏的生命体。这种细致到近乎偏执的观察,源于作者在沙漠中扎营三日的亲身经历——当读者跟随文字感受到“脚踩在烫沙上的灼痛感”与“夜宿帐篷时流沙划过帆布的呜咽声”,地理空间便完成了从“视觉景观”到“身体感知”的转化。
更具突破性的是,作者擅长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坐标。在《喀纳斯湖畔的哲学课》中,他将湖水的“变色之谜”与人生的“认知嬗变”并置:“晨雾中的湖水是淡青的,正午时转为碧蓝,黄昏又染成橘红,正如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本就该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不同的底色。”这种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哲学思辨的写法,让喀纳斯湖超越了“最美湖泊”的旅游标签,成为映照人类精神世界的镜像。
二、历史纵深的现场解码:让沉默的古迹开口说话
面对新疆厚重的历史遗存,王成武拒绝做教科书式的知识搬运者,而是以“历史侦探”的姿态,在残垣断壁中打捞被时光掩埋的生命故事。《交河故城的黄昏独白》中,他没有罗列“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城市”等学术定论,而是聚焦于故城西北角一座无名院落的遗址:“墙角散落的陶片边缘还留着指纹的温度,火塘里的灰烬中嵌着半块未烧透的胡杨木,仿佛能听见千年前主妇添柴时的轻咳。”这种微观叙事的切入,让冰冷的考古遗迹瞬间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在《丝绸之路的驼铃余韵》中,作者将自己想象成“最后一支商队的驼夫”,通过对沙漠中古代商道遗迹的考察,还原出丝绸之路上“香料与丝绸的交易、信仰与文化的碰撞、生命与死亡的交织”。他在文中写道:“每一粒被驼蹄踩碎的石子,都藏着一个关于生存的秘密;每一道被风沙磨平的车辙,都刻着文明交融的密码。”这种沉浸式的历史想象,打破了时空界限,让读者在文字中触摸到历史的体温。
三、文化碰撞的温情凝视:在差异中寻找共鸣
王成武的新疆书写,始终贯穿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在《喀什噶尔的清晨》中,他细致描摹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场景:“身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在做礼拜前的净身仪式,巴扎里的商贩用维吾尔语和汉语交替叫卖,穿校服的孩子背着书包奔跑,不同的生活节奏在此刻和谐共存。”他没有将文化差异奇观化,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展现各民族在日常相处中形成的独特默契。
更动人的是,作者善于捕捉不同文化中的共通情感。在《那拉提的草原情歌》中,他记录下哈萨克族牧民的婚礼:“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穿着绣满银饰的嫁衣,亲友们弹着冬不拉唱歌,歌声里的喜悦与期盼,和世界上任何一场婚礼都别无二致。”这种对人性共通点的挖掘,让文化不再是隔绝的壁垒,而是连接不同心灵的桥梁。
四、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在边疆的放逐与回归
《新疆之旅》系列随笔的深层内核,是作者的自我精神探索。在《独库公路的孤独驾驶》中,他写道:“当车行驶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垭口,四周是茫茫白雪,手机没有信号,我突然意识到,所谓孤独,不过是与自己对话的最佳契机。”在这段长达五百公里的自驾旅程中,作者在极端环境下直面内心的恐惧与迷茫,最终完成了自我的和解与成长。
这种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在《赛里木湖的星空下》达到了高潮。作者躺在湖边的草地上,仰望“仿佛伸手可及的银河”,发出这样的叩问:“在宇宙的尺度下,人类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一粒尘埃的颤动,可正是这微小的颤动,构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宇宙背景下的思考,让旅行写作超越了个人抒情的范畴,获得了普遍的哲学意义。
结语:在文字中重建与土地的精神联结
王成武的《新疆之旅》系列随笔,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细腻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考维度与优美的文字表达,为当代旅行写作树立了新的标杆。他的书写不仅让读者领略到新疆的自然之美、历史之厚重与文化之多元,更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旅行,王成武的文字提醒我们:真正的旅行,不是用脚步丈量距离,而是用心灵感受深度。
这组随笔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新疆最本真的面貌;更如一面镜,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远方的向往与对自我的追寻。在风沙与星辰的见证下,王成武用文字完成了与新疆的灵魂对话,也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精神家园的桥梁。
评论列表(22条)
向才华横溢的陈老师学习!
彭玉强: 景胜弟弟:
于风沙与星辰间,打捞新疆的灵魂秘语一一评王成武《新疆之旅/系列随笔》写的精彩。既颂扬了文友王成武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您对文友的敬重与求知精神,情感厚重。文中字里行间描绘了新疆风光的优美与景象,既有风俗佳节的喧嚣,也有夜晚的静谧与遐想,对现实生活的匆匆与遗慨的叹息,意境悠远。飽含对时代与奋斗的礼赞,透露出岁月流转中的坚守与豪情。”风光美景更情深,顺便探祥云,万里江山绵绣,添雅趣,乐诗吟”。
为您佳作点赞叫好![强][强][强]
@陈景胜:谢谢哥哥的精彩点评!
陈景胜老师的评价比我的文章还精彩,谢谢!问您点赞!
@王成武:谢谢!
多年前与搞建筑的同学前往新疆,在闲暇之余几乎用步子丈量着,偶有感慨记录下来,在黄立杰和博主刘波涛的鼓励下,在作家陈景胜引领之下,形成了近二十篇文字,逐渐在邳州文化网发表。今天陈景胜老师给予评价,我由衷的感谢他们。我将笔耕不辍,回报同行们和关注我的人们!
@王成武:谢谢!努力加油吧!
文笔流畅,写得仔细,值得点赞支持!
@陈小鹏:谢谢您!
蒋士华: 评巜新疆之旅》感人至深,为之感叹❕[玫瑰][玫瑰][玫瑰][强][强][强][强][强][强]
@陈景胜:谢谢!
作者评论分析透彻、客观、文字语言表达精妙,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人们对新疆人文、地理、气候的认识。为作者佳作点赞!
@大海:谢谢!
好文章,点赞!
@蔡则上:以马内利凡AD176:谢谢!
佳作,点赞!
@晨光:谢谢!
好文。好评。[强][强][强]
@雨杉:谢谢!
作者通过对王成武《新疆之旅》系列随笔的评价,让我们得以窥见新疆最本真的面貌;更如一面镜,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远方的向往与对自我的追寻。 运用小标题形式,理解透彻,评论中肯,层次清晰。为作者点赞!
@德不孤必有邻:谢谢叔的精彩点评!
谢谢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