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千年前以上的寺庙徐州有十余座,如台头寺、龙华寺、竹林寺、白塔寺等,其中有一座叫流沟寺,是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寺庙,隋文帝杨坚曾令此寺立舍利塔。到了唐代,白居易过此寺留下两首诗,张祜留下一首诗,隐士陈琡与流沟寺长老还经常往来。
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改年号为仁寿,推行多项政治与文化举措,并大力推广佛教,6月13日颁布《立佛舍利塔诏》,史称“仁寿置塔”,让濒临灭绝的佛教迅速得以复苏,三次敕建舍利塔共110所,包括隋州、益州、秦州、扬州、郑州、青州、亳州、汝州、瓜州、番州、桂州、交州和徐州等等。对舍利塔的修建还有专门规定,唐道宣《广弘明集》记载:“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寺者于当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徐州属于“未注寺者”,因此所建之塔要“依前山”,要在寺庙前面的山上修建舍利塔。
隋文帝令人送舍利至徐州也有记载,《广弘明集》之《安德王雄等庆舍利感应表(并诏答)》记载:“徐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八日至州西一驿宿。其夜阴雨,舍利放光,向州四十五里,其净道寺僧向北山看光影,从驿所舍利处而来。舍利石函盖四月五日磨治讫,遂变出仙人二,僧四人,居士一人,麒麟一,师子一,鱼二,馀并似山水之状。”护送舍利是经陆路来到徐州的,经过城西一所驿站,这座驿站大概是唐代记载的大彭驿。
这函舍利送到徐州哪座寺院?史料也有记载,是流沟寺。
隋朝的时候,徐州出了一名高僧叫辩寂,是由他护送舍利从京城到徐州流沟寺,唐道宣《续高僧传》记载:“释辩寂,徐州人。开皇更始,复返旧乡,桑梓乃存友朋殂落。西入京室,复寻昔论龙树之风,复由光远仁寿置塔,敕召送于本州流沟寺。及初达也,舍利塔所忽见异光照寺,北岭及于南山朗同朝日。又于石佛山内采石为函,磨饰才了,彩纹间发,彪炳光现,山海禽兽仙人等像备出其中。虽复图取,十不呈一,晚综前业,演散京华,福利所兼,俱充寺府,不测其终。”文中所讲“于石佛山内采石为函”是一条很重要的地理信息,石佛山今名云龙山,是用云龙山的石头制作了一个刻有许多精美图案的石函来装舍利,以表示徐州对皇帝推广佛教的敬重,可见流沟寺距离云龙山很近。
时间过去二百年,也就是公元800年,白居易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把喜报告诉在徐州作别驾的父亲和在徐州符离县居住的母亲。出徐州城南门,过这座寺庙,白居易写下《乱后过流沟寺》:“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另外还记载了流沟寺院内的一棵古松,《题流沟寺古松》:“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春寒料峭之际,才情卓绝的诗人张祜怀揣三百诗卷,经令狐楚的举荐踏入京城长安,然而,元稹一句“雕虫小技“的评语,如冷水一般浇灭了张祜希望踏上仕途的火苗。壮志未酬的他,遂踏上了漫游之路——徐州古寺的高大、宿州驿站的落照、杭州西湖的烟波,皆化作他诗行间流淌的借景抒情。
诗人来到徐州受到武宁军节度王智兴款待,地点在使院内,即现在的彭城路一号,写下《即席为诗献徐州节度王智兴》,王智兴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任武宁军节度的,大概张祜来到徐州就是这一年。他还用一首诗记载了徐州流沟寺的高大壮观,《题徐州流沟寺》:“古寺层层结构劳,土冈前面峻如濠。露云竹翠石桥冷,风起松声山殿高。日色动廊开木槿,夜阴生院结蒲桃。西龛禅客不相得,一片旧阶行几遭。”

有人讲流沟寺位于宿州,是埇桥区夹沟镇镇头寺的前身。2021年12月27 日,宿州市人民官网在旅游招商栏目中发表了一篇《镇头寺旅游区——流沟古寺贡米飘香》的文章,文中介绍:“附近有古寺镇头寺,原名流沟寺,始建于隋朝,明清整修过,其寺的“烟寺晨钟”,在镇头村西北山脚下,为古宿州八景之一。”镇头寺院内还有一块刻着白居易《乱后过流沟寺》的碑刻,显然,文章作者认为宿州镇头寺即白居易笔下的流沟寺。
诗人张祜离开徐州之后来到宿州,也留下一首诗:《题宿州城西宋徵君林亭》:“数亩四郊地,经营胜渐偏。磴崖欹入竹,筒水下浇田。黑壤沾河润,红葩寄树鲜。驿明昏岸火,樯插晓林烟。嫩笋撑檐曲,新荷帖沼圆。不妨成隐显,长日步通阡。”
通过张祜的两首诗不难发现,流沟寺位于徐州,不在宿州境内,不然他会写成《宿州流沟寺》才对。
符离县本属于徐州,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朝廷将徐州的符离、蕲县划出成立宿州,以保证大运河畅通无阻。后晋刘煦《旧唐书》记载:“复于埇桥置宿州,豁徐州符离县蕲县、泗州虹县隶之,以东都盐铁院官吴季真为宿州刺史。”
白居易亲历了唐代行政区划调整的关键一幕,符离、蕲县二县自徐州析出成立宿州。
唐兴元元年(784),白居易13岁,因连年战乱,政局动荡,随母来到徐州符离县避难,此年弟弟白幼美出生。唐贞元八年(792年),年仅9岁的白幼美病逝,他在《唐太原白氏之殇墓志铭》中讲:“幼美即第四子也,既生而惠,既孩而敏,七岁能诵诗赋,八岁能读书鼓琴,九岁不幸遇疾夭徐州符离县私第。”此时符离县仍是徐州下属的一个县。
唐元和十年(815年),44岁的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州司马,俸禄还是可以的,因此居住在宿州的大哥白幼文带着儿子前来投靠,其《答户部崔侍郎书》中写道:“前月中,长兄从宿州来,有孤幼弟侄六七人皆自远至。日有粝食,岁有粗衣。饥寒获同,骨肉相保。”此时宿州已经设置,所以白居易笔下不再写徐州符离县。
从唐朝至今,宿州和徐州的边界在哪儿?《元丰九域志》记载:“徐州,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宿州九十五里”,可见徐州和宿州两州边界在徐州城南五十里的地方,又按明正统《彭城志》:“桃山驿,去城南五十里”,桃山驿位于现在的宿州市埇桥区桃山村,其北有著名网红景点树驮桥。1952年桃山村才划归安徽宿县管辖。由此可见一千多年来,桃山村以南才属于宿州(有段时间,曹村至桃山属于萧县管辖),以北属于徐州,这种格局至今也没有太多变化。
张祜来徐州的时候,宿州已经设置了,如果张祜也去过镇头寺,他不可能不知道镇头寺位于宿州境内,还错写为徐州流沟寺。
须知镇头寺距徐州古城八十里,此等距离实属过远。即便在隋代,徐州亦绝不敢将隋文帝杨坚“诸州起塔“之诏令置若罔闻,更不要说将一州兴佛之标志性建筑——舍利塔,营建于远离州治的偏僻山野之中。
依《续高僧传》记载的地理信息,“舍利塔所忽见异光照寺,北岭及于南山朗同朝日。”猜测北岭指的是九里山,南山指的是户部山,寺庙位于户部山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