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通过建强支部、盘活资源、壮大产业、改善民生,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径。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河镇、八路镇的几个村庄,感受基层党建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闲置资产“活”起来
新河镇杨楼村的故事,要从“闲置资源”说起。这个曾经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全面摸排、整合盘活,将190平方米集体门面房、560平方米钢结构大棚和4个温室大棚重新发包,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

产业投资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突破口。村集体以480平方米房屋入股,与润泽榨油厂合作发展粮油加工项目。
杨楼村党支部书记程振学介绍:“村集体占股48%,年产各类食用油80吨,保底收益6万元,还可按股分红。该项目还带动了12名村民就业,月工资达2600元。我们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让沉睡资源活起来,让集体经济强起来。”

随着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的获得感得到实实在在提升。村里新建“户户通”道路1.5万平方米,道路硬化覆盖率从60%提升至90%,还新建公厕、安装路灯150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在晚上出门亮堂堂,下雨天也不怕踩泥了。”村民顾井立说。
规模经营“富”起来
同属新河镇的袁场村,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新路。“规模经营是增收关键。”袁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兆良表示。

据了解,该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种植720亩小麦,单项收入91万元;200余亩黄桃果园分红6.4万元;鱼塘发包收入0.6万元。今年4月,该村又引进谦德农业公司建设粮食仓储烘干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村党支部还积极协助润城集团流转土地200亩扩大生态稻米种植规模,每亩收取管理服务费120元,年增收2.4万元。
“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销售,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刘兆良说。
集体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也有了底气。“桥修好了,路畅通了,咱们发展更有底气了。”村民陈威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袁场村疏通三个村民小组沟渠1300米,维修加固河形桥并安装不锈钢栏杆,铺设砂石路850米,维修水电站1座,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多元路子“闯”出来
八路镇张圩村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特色振兴路。
“我们坚持‘闲置资源利用最大化、集体收益持续化、村民增收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张圩村包村干部曹广磊介绍。

据了解,该村通过发包290亩土地,村集体实现收入29.03万元。此外,盘活的闲置村小学教学楼,在引进邦威达服饰有限公司后,不仅带来5万元年租金,还解决了12名村民就业,人均月薪约2800元。
与此同时,村里还投资8万元在村部广场建设200平方米厂房,采购3台生产设备发展钢丝球加工项目。
“该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增加村集体年收入8万元左右。”曹广磊说。
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张圩村完成组内道路硬化2000米,户厕提升45户,疏通排水渠200米,安装路灯10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党建引领“强”根基
从杨楼村的“盘活资产”到袁场村的“规模经营”,再到张圩村的“多元探索”,虽然路径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持续强化基层党建,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的发展优势、治理优势。各村党支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心骨”。

八路镇党委组织委员陈赫表示:“我们将强化村企联动,积极探索‘共富工坊’新模式,加快推动‘双增收’,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新河镇党委组织委员沈迎说:“我们将以党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促成村集体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强组织、兴产业、富百姓’的良性循环。”

随着基层党建的持续加强,我市乡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更加兴旺,环境更加宜居,百姓更加富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曲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正在奏响,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记者 / 王壮
摄影 / 索晓飞 张强
责编 / 裴培
编审 / 张瑞 监制 / 黄新磊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