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以陇海铁路为界,分邳南邳北,碾庄正处此中轴线上。当地素有俗语:“半个邳睢路,半个三国演义事;半个大邳南,半部淮海战役史。”
九九重阳,受教育局领导安排,我随退休同仁乘大巴赴邳南参观。车停议堂村部,左手边一座古庙映入眼帘——仅三间屋为原构,其余房屋早已倾颓,如今的四合院是依原貌复建,西侧仍残留老房根基,殿内粟裕指挥淮海战役的蜡像,无声诉说着红色过往。
此地名“议堂”,源于南边的土山往事。三国年间,关羽被曹操围困土山,曹操久攻不下,便率部在此庙中商议军机,最终议定派张辽前往劝降。这场不费刀兵的劝降终获成功,古庙因此得名“议事堂”,后简称议堂。
车行穿过明清风貌的土山古街,依山而建的关帝庙赫然在前。这座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的庙宇,呈三通四院格局,关帝庙、马迹亭等中轴建筑居中,钟楼、鼓楼等对称侧殿相辅,檐角铜铃轻响,彩梁画柱间的楹联皆为明代原构,百十余间庙房气势恢宏 。庙中遗存颇丰:关公磨青龙偃月刀的磨刀石、拴赤兔马的拴马桩、神马踏留的马蹄印,还有张辽劝降时的跪印,作为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底蕴尽显。
建庙缘由,可追溯至公元200年。当年曹操亲征,先破刘备固守的小沛、俘获其家眷,继而以诱敌之计,率五万大军将关羽围困于土山。关羽突围无望,又误闻刘备战死,在张辽跪劝下提出三约:降汉不降曹、保障刘备家眷安全、得知刘备去向便即刻辞行。曹操爱才心切,悉数应允。后来关羽在官渡之战中阵斩颜良、诛杀文丑,解白马之围,以行动践行承诺。后人为纪念其忠义,遂建此庙。而最令我动容的,是庙中竟留存着淮海战役碾庄战斗时粟裕的指挥所。
武圣关羽与战神粟裕,本相隔两千余年,却因土山结下跨越时空的缘分。淮海战役前夕,粟裕曾三移指挥所:初设于曹八集果满山,此地紧邻碾庄,正处炮弹射程之内,又位于碾庄与徐州之间,一旦国民党援军过境便危机四伏——果不其然,附近的曹八集随即爆发惨烈阻击,战况不亚于碾庄主战场 。遵军委命令后撤五公里后,指挥所迁至曹操当年的议事堂,可此处仅是平原高台,无险可守。彼时黄百韬虽身陷重围,处境与关羽相似,但其部士气正盛,断无束手就擒之理,粟裕预判此战必是血战,遂果断再移。
最终选定的土山关帝庙,实为万全之选:古镇有护城河等防御体系,且与碾庄间横亘着无桥的房亭河,可阻大部队突袭。粟裕更提前命人搭建了一座桥墩藏于水下的木桥,可随时拆装,此事仅有其警卫排知晓。

碾庄圩战斗,堪称淮海战役中最惨烈的硬仗,也是解放军牺牲最多的一役。若将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比作毒蛇,碾庄黄百韬兵团便是吐信的蛇头,双堆集黄维部为蛇腰,陈官庄杜聿明部为蛇尾。粟裕曾坦言,围歼黄百韬兵团是他一生两次紧张时刻之一,华东野战军原定三至五天结束战斗,却因敌军工事坚固、地形利守,陷入反复争夺的苦战 。直至改为对壕作业,将堑壕挖至敌阵前沿,才逐步突破防线。经17天鏖战,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其本人自戕身亡,这条“毒蛇头”被彻底斩断。此战正如毛泽东所言,是啃下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的关键第一口,为整场战役胜利奠定根基 。此后,黄维、杜聿明相继被俘,淮海战役终获全胜。
伫立土山,遥想两位传奇,忽得一联:
一个温酒斩华雄,一个孟良崮毙灵甫;
一个过五关斩六将,一个苏中七战七捷;
一个斩颜良诛文丑,一个擒黄维俘聿明;
一个水淹七军扬美名,一个渡江克宁定乾坤;
一个单刀赴会显无畏,一个淮海歼敌五十五万;
一个刮骨疗毒彰刚毅,一个弹片入脑仍运筹;
一个挥刀成武圣,一个谋战称战神。
问此二位神圣是谁?正是武圣关羽与战神粟裕。两千载光阴流转,土山见证了他们的传奇邂逅,也藏着百姓口中“何方神圣”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