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时下,我市各镇村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持续拓宽富民路径,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村企联建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枯木逢春,巧手织就“致富花”

在八义集镇枣园村,一个仿真花树项目正悄悄“开花结果”。村民们利用家中闲置的木料,加工成高颜值的仿真花树,不仅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产品还远销北京、新疆,绘出一幅“枯木逢春”的共富新图景。

“这棵‘桃花朵朵开’,树干取材于常见木料,花瓣栩栩如生,适合家居装饰,寓意美好。”
在枣园村的仿真花树直播基地,村党支部书记耿庆伟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推介。镜头扫过,一株株造型别致的仿真花树依次亮相——粉嫩的桃花缀满枝头、金黄的柿子压弯枝干、翠绿的迎客松姿态舒展。

车间里,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手持废旧树枝和仿真花瓣,熟练地进行拼接、固定。
“这活儿容易上手,一天能挣六七十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村民周层一边介绍,一边将“桃花”仔细地固定在枝干上,动作干净利落。

今年4月,枣园村“两委”班子先后三次到沭阳考察,最终确定引进仿真花项目。该项目将废旧木料经过二次整形,搭配高仿真花瓣,制作成形态逼真的仿真花树,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我们的仿真花树主打‘真材实料’,凭借原生态枝干与高还原度花瓣,每棵树售价在800元至3000元不等。”
目前,枣园村通过线上直播等渠道,每月可售出仿真花树约300棵,月收入超过1万元。产品还吸引了周边婚庆公司、园艺企业上门采购,更远销北京、新疆等地。该项目不仅带动3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还专门组建了两支队伍,走村入户收购废旧木料,让“废木料”变身“增收料”。
耿庆伟表示:“我们打算扩大生产空间,把仿真花项目做得更大,带动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葡园流金,沃土催生“丰收景”
岔河镇马季村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子,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土地流转、拓宽销售渠道、实行村企联营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富民强村之路。

走进马季村的葡萄园,一片生机盎然。藤架上挂满了一串串饱满的葡萄。一大早,种植户陈玉伦就按照订单,忙着采摘、装箱,准备运往各大水果市场。
陈玉伦说:“园内主要种植的是‘甬优’葡萄,今年市场行情可观,平均每天售出150筐葡萄。截至目前,销售额近40万元。”

为了帮村民把葡萄卖得更好,马季村主动联系超市、农贸市场以及台儿庄市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
马季村党支部书记李冬表示:“今年我们已经帮村民卖出了10万多斤葡萄,助农增收3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还获得了30多万元的地租收入。这120亩的葡萄园,还解决了3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马季村共有耕地6300多亩,长期以来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往年每到收获季节,村民都得把粮食运到外乡镇销售,既增加了运输成本,也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季村和当地能人大户采取村企联营的方式,建起了粮食收储中心。
村民马汉光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粮,每斤还能多卖几分钱,真是给咱们办了件大好事。”
有了粮食收储中心,村民销售小麦和玉米更方便了,收购价也提高了,实实在在鼓了村民的钱包。
李冬表示:“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同时引进经济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企同心,金蛋孵出“共富梦”
在炮车街道蒋庄社区,一场“村企联建”的深度合作,让一枚枚咸鸭蛋变成了“共富蛋”,不仅激活了本土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走进邳州鑫鹏蛋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四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一枚枚咸鸭蛋在流水线上依次完成分拣、装箱、封包等工序,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这些打包好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网上订单,即将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一天大概能发2万件,都是15枚装的标准件。”蒋庄社区文书蔡则政说。

据了解,这家企业是蒋庄社区的“村企联建”项目,专注于咸鸭蛋的加工销售,现已建成4条专业化生产线,带动20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真正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
“厂子建在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送完孩子就能来上班,活儿不累,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村民刘坤满意地说。

为了让企业安心经营、村民稳定增收,蒋庄社区主动当好“服务员”,不仅帮助企业协调用地、保障环境卫生,还积极对接资源完善厂房等硬件设施。如今,鑫鹏蛋品已经成为蒋庄社区的支柱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多元。
蔡则政表示:“我们会继续和企业携手,在精品包装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让企业效益再上新台阶,带动更多村民和村集体共同增收。”
记者 / 胡敏 王煌 李索雅 王自江
责编 / 裴培
编审 / 张瑞 监制 / 彭严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