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邳州】嗨!早上好!今天是10月25日,星期六。
️今天多云到阴有雨,偏北风3到4级,气温7℃到17℃。
26日多云转晴,偏北风4级左右,气温8℃到19℃。
新华社消息,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日前发布10条针对性措施,从作业、考试、睡眠、运动等多维度为学生减负、赋能,具体亮点如下:
【一、缓解升学焦虑:减负担、严规范】
1. 作业管控升级: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1天“无作业日”,直接为学生松绑课后压力。
2. 考试管理趋严: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难度,明确“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避免分数焦虑传导。
3. 培训治理深化: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管控成果,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严查隐形变异培训,切断校外过度补习链条。
4. 中考改革推进: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范围,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从升学机制上缓解竞争压力。
【二、强化身心基础:保睡眠、促运动】
1. 睡眠管理刚性化:严格执行睡眠规定,遏制超时学习,防止学业挤占睡眠时间;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确保休息权益。
2. 体育时间制度化: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要求,鼓励学校联合社区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课后锻炼提供场所支持,以运动增强体质、调节情绪。
【三、守护成长细节:管用网、护特殊群体】
1. 健康用网有新规:规范学生智能终端管理,明确“严禁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引导养成合理用网习惯,减少网络依赖影响。
2. 特殊群体受关注:措施专门要求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帮扶有需求的学生。
【四、构建协同体系:校园、家庭、社会联动】
1. 校园育心全覆盖:推进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教材,每月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情绪调适、压力应对能力。
2. 家庭协同强引导:强调培育和谐亲子关系,推动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港湾”;同时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形成校园、家庭、社会联动的心理守护网络。
来源:新华社
摄影:方超
编辑:杨梦凡
设计:王玮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