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村在路上丨城河村:“一粒米”串起丰收“一条链”

赵墩镇城河村锚定水稻规模化种植核心方向,以三产融合为纽带,串联“种植-烘干-加工”全链条,在精耕细作与产业延伸中蹚出农业产业升级新路径。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城河村:“一粒米”串起丰收“一条链”

金秋时节,赵墩镇城河村800亩集体稻田里,金黄的稻浪随风翻滚,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片稻田种植的是优质水稻品种“南粳9108”。多年来,村里凭借科学精细的田间管理,不仅让每一年的水稻长势喜人,更实现了稳定可观的亩产。

蹲在田埂上,城河村党支部书记曹连春手持稻穗,语气里满是欣慰:“你看这穗稻,颗粒饱满,成熟得相当好!从稻粒成熟情况来看,预计今年一亩地能比去年增产五六十斤。”眼下虽未到收获时节,曹连春却每天扎在田地里,逐垄查看稻穗成熟度,蹲在田垄间排查病虫害隐患,用脚步丈量着丰收的希望。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城河村:“一粒米”串起丰收“一条链”

在城河村,水稻丰产不仅要“种得好”,更要“收储稳”。去年,村里新建起一座日处理能力达120吨的烘干塔,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私营企业烘干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稻谷烘干“自主可控”。

曹连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找人烘干,每吨要120元;烘干塔建好后,我们自己烘干每吨只要50元。这800亩水稻,每年就能节约成本六七万元,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城河村:“一粒米”串起丰收“一条链”

解决了收储难题后,城河村又在产业链延伸上持续发力,推动水稻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俏”升级。烘干后的稻谷经代加工,会统一贴上村集体注册的“老淤土”品牌标识,再以精致包装推向市场,不仅打响了本地稻米的名气,更让村集体收益稳步增长。

“这几年,我们村水稻亩产稳定在1300斤左右,村集体年稳定增收50万元。下一步准备由村集体投资,自建一座大米加工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水稻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曹连春介绍。

融媒体记者:李索雅
摄影:陈超群
编辑:杨梦凡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