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邳县溯源
邳县(今邳州市),是一方红色沃土。1926年11月,邳县第一个党组织~邳县党支部在邳城建立。自此,邳县大地掀开了崭新的历史新篇章。其后,由邳县支部到邳县特别支部,再到邳县县委,期间多次遭到反动派的破坏,经历了无数艰难的曲折,终于发展壮大起来,领导邳县人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即使在白色恐怖的峥嵘月,也是名扬苏北鲁南的“红邳县”。
穿过历史风云,感悟正道沧桑。回顾近百年来邳县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建设、改革、筑梦的奋斗史。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置邳县,属徐海道。1927年,改江苏省直隶。1934年,属铜山行政督察区。1940年3月,陇海铁路以北,以原邳县七区为中心,建立抗日民族政权,仍称邳县,属鲁南第三行政区,9月,南部以原邳县四区为中心,建立邳南行署,属八路军“南进支队”后方办事处。1942年,改建邳南县,属邳睢铜灵4县联防办事处。1944年,改建邳睢县,属淮北第3行政区。原邳县的4、5边区,1945年至新中国建国前,先后属峄铜滕邳县,运河县、铜山县、兰陵县,原2区东部国民政府邳县政权,属江苏第5战区。境内陇海铁路沿线,北至官湖、西至宿羊山一带,建有伪邳县政权,县公署驻官湖,属伪淮海省。1948年11月,邳县、邳睢县全部解放。1949年1月,邳县调整行政区划,中共邳睢铜工委和邳睢铜办事处撤销,中共邳睢县县委、县政府迁入土山镇。至1949年10月前,邳县先后属鲁中南第5行政区,台枣行政区。邳睢县先后属宿县行政区、华中第6行政区(淮阴行政区)。1949年10月至1953年1月,邳县属山东省临沂地区;邳雎县属淮阴行政区。1953年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邳雎县建制。邳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5月,原邳睢县赵墩、运河、猫儿窝、八路、土山、占城、八义集7个区,办理划归邳县手续;9月,兰陵县宿羊山、车辐山、邢楼3个区,划归邳县。邳县下辖17个区、187个乡(镇)。邳睢县原属邳县地区划归邳县;邳县与邻县调整边境恢复原制,属徐州地区。10月,邳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自邳城迁往运河镇。
1955年8月,邳县人民政府更名为邳县人民委员会,实行归口管理。1983年3月1日,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邳县属徐州市管辖。1992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邳县撤县建邳州市。
二、“红邳县”的由来
邳县有共产党活动,始于1926年9月,由中共徐州独立支部派共产党员陈亚峰来邳县建党。来邳县后,他以邳县初级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利用讲课和社会交往之机,开展党的活动,很快在邳县发展了范玉贤、姜景义、戴绵泽、孙文源、周存朴、王作栋、索廷珍、刘俊莪、冯昭彬、王秀田等10名党员。并于同年11月,在邳城建立中共邳县支部。支部书记为范玉贤,组织干事为姜景义,宣传干事为孙文源。
1928年,党的活动在江苏各地已很困难,而在邳县却是“国共合作”与“和平发展”时期。4月,中共邳县特别支部在邳城成立。李超时任书记,宋绮云为组织干事,解慕唐为宣传干事,宋学珍为军事干事,徐林侠为妇女干事。
中共邳县特别支部在邳城成立后,在中共邳县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大部分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群机关担任要职,基本上控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公安、教育大权。因此,对党的活动与发展十分有利,全县先后发展了120多名党员,建立了9个党支部。正是因为有了党的组织,邳县学生运动接连不断,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四处开花,士兵运动步步深入,因此,在苏北、鲁南地区有“红邳县”之称。
1928年9月,中共邳县县委在邳城成立。范玉贤为县委书记,宋绮云为组织部部长,宋学珍为军事运动委员会委员,解慕唐为宣传部部长,李先春为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徐林侠为妇女委员。
9月底,在邳城女子小学召开了县委第一次执委会,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反对地主豪绅,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积极发展农民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农村党支部和组织秘密农会。全县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工作区,分别建立区委,领导开展革命斗争行动。
邳县县委和5个工作区区委建立后,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委《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和《徐海蚌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积极开展农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