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船北马的帆影在55公里的河道上流淌了数百年,南水北调的清波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心。京杭运河这条贯穿华夏的巨龙,在邳州境内挽起历史与当下,将这座城雕琢成运河畔最耀眼的明珠——这里的每一滴水都藏着兴衰密码,每一寸岸线都写满发展传奇。
一、航道千年:流淌的文明根脉
站在大王庙的古河道遗址旁,能清晰触摸到运河的时间刻度。自明末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邳州段曾是京杭大运河的主干道,商船络绎不绝的盛况,在地方志的字里行间鲜活如初。那时的邳州城,因河而兴、依港而旺,南来的丝绸茶叶与北往的粮食煤炭在此交汇,码头边的商号、客栈鳞次栉比,船工号子与商贩叫卖声交织成最热闹的市井交响。
这条被邳州人称作“母亲河”的水道,从未停下承载文明的脚步。如今它不仅仍是南北航运的黄金水道,更肩负起南水北调的国家使命,行洪、供水、航运多重功能叠加,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邳州人早已将运河融入血脉:市区居民自称“运河街人”,农村百姓进城购物说“赶运河”,这质朴的称谓里,是代代相传的亲水情怀。
二、生态蝶变:岸线的重生之歌
运河的馈赠,从来都需要用心守护。四年前的邳州运河沿岸,还是船舶修理厂杂乱分布、油污直排入河的景象,河滩上的私搭乱建与现代化城市发展格格不入。2018年启动的生态整治工程,让这条母亲河完成了华丽转身。
如今伫立南大桥远眺,昔日的工业废墟已变身为35万平方米的运河湿地公园。船舶工业园遗址里,旧码头与废弃船舶诉说着航运往事;河心洲上,菱角与荷花相映成趣;沿岸的水杉、垂柳间,蓝色健身步道上满是健身休闲的市民。一位退休职工感慨道出人心:“以前臭得躲着走,现在天天来散步,这才是运河该有的样子。”
这场蝶变背后,是邳州的治理智慧。全国内河率先建成的智慧港航环保“云监测”系统,20余套高清摄像机实现24小时监控,“属地打捞+社会化服务”的保洁模式让河面常年清透。从堤防硬化到银杏种植,从“四乱”整治到幸福河湖创建,每一项举措都在书写“绿水青山”的答卷。
三、古今交响:文化的传承密码
运河的流淌,沉淀出邳州独特的文化基因。2011年,《邳州木版年画》入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主编高伯华获国家级贡献奖,那些印在宣纸上的民俗故事,正是运河文化交融的见证。同年举办的首届华夏玉雕节,让邳州的玉石工艺借着运河的脉络走向全国,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在此碰撞出火花。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活在当下。在运河湿地公园的晨光里,老人带着孩子辨认水生植物,年轻人对着旧船遗址拍照打卡;李超时纪念馆与民政烈士陵园的凭吊人群,让红色记忆与运河文明交织传承。这些场景印证着:运河文化从未尘封,它早已化作邳州人的生活日常,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
四、枢纽新生:未来的启航之地
2025年春,邳州新港的建设工地上,200名工人正加紧施工,2号煤棚钢结构网架已完成90%安装。这座位于大王庙下游的现代化港口,拥有13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达997万吨,建成后将成为辐射周边的物流枢纽中心。从1960年建成的老港到如今的新港搬迁,邳州运河的航运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运河的赋能从未止步。250省道京杭大运河特大桥的合龙,让南北通行更为便捷;张楼运河特大桥的开工建设,更织密了运河两岸的交通网。智慧港口与立体交通的叠加,让邳州从“运河驿站”升级为“物流枢纽”,这艘借运河之力扬帆的航船,正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暮色中的运河波光粼粼,新港的建设灯火与岸边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从明清漕运的繁华到新时代的生态振兴,从木版年画的墨香到智慧港口的轰鸣,邳州与运河的故事跨越千年仍在继续。这条流淌的运河,既是文明的载体,也是发展的引擎,而邳州这颗运河明珠,必将在时代浪潮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