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指导诸事的灵魂

作者:刘同富

文化是指导诸事的灵魂
淄博的陶窑火焰千年未熄,将陶土淬炼成文明的印记;嘉兴南湖的红船静静停泊,承载着穿越百年的精神力量;关中平原的村落里,老腔与美食交织成乡村振兴的新韵。这些跨越时空的图景,都在印证同一个真理:文化,是指导诸事的灵魂,是贯穿历史、驱动当下、照亮未来的精神脉络。

一、文脉根脉:诸事传承的精神密码

齐国故都的土层下,埋藏着文化指导社会运转的古老智慧。厉彦林在《齐风淄火》中追溯到,稷下学宫当年“百家争鸣”的包容气象,孕育了齐文化“变革、开放、务实”的基因,而鲁文化“重德隆礼”的特质,则为社会秩序提供了精神根基。这两种文化相生共存,如同阴阳相济,破解了“社会活力与秩序平衡”的千古难题——当齐文化的创新精神注入生产实践,齐国得以成为“战国七雄之冠”;当鲁文化的道德准则融入社会治理,便形成了“活而不乱”的社会生态[__LINK_ICON]。

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当代依然鲜活。永城尚瓷文化艺术馆的展柜里,唐宋陶瓷的纹路与现代陶艺的创新设计遥相呼应,馆内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触摸到“水火既济而土合”的古老智慧,更理解了“传承中创新”的文化逻辑。从稷下学宫到文化艺术馆,文化始终是指导文明传承的灵魂,让传统不至于沦为故纸,让创新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文兴邦兴:诸事发展的核心引擎

浙江的发展实践,清晰勾勒出文化作为“经济助推器”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将“建设文化大省”置于关键位置,通过实施文化精品、文化产业促进等“八项工程”,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__LINK_ICON]。这种发展逻辑背后,是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浙江经济的持续繁荣,正是“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文化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袁家村深挖关中民俗文化,将皮影戏、秦腔等30多项非遗与特色美食融合,打造出“关中印象体验地”。当游客在老茶馆听戏、在手工作坊学艺时,文化已悄然转化为带动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证明了“守得住文化根脉,才能兴得起乡村产业”。淄博烧烤的走红更是生动案例,这股烟火气背后,是齐文化“开放包容”特质与现代消费需求的精准对接,让一座工业城市凭借文化底蕴焕发新生[__LINK_ICON]。

三、文润民心:诸事和谐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它以无形之力凝聚人心、规范行为。浙江江山的“浙江有礼文润江山”品牌成为全国典型,正是通过文明实践将文化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让“礼”的文化基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种转化,恰是文化指导社会建设的精髓——它不像制度那样具有强制性,却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构建起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

在精神层面,文化始终是抵御迷茫、坚定信念的灵魂灯塔。从嘉兴南湖红船孕育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到焦裕禄纪念馆中承载的奉献精神,革命文化与红色基因不断为后人注入力量[__LINK_ICON]。当人们在海岱楼钟书阁捧读典籍,在马踏湖感受生态文化的变迁,文化便完成了对心灵的滋养,让个体在时代浪潮中找到精神坐标,让社会在多元发展中保持凝聚力。

陶窑的火焰仍在燃烧,红船的航向愈发清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既是解开过往密码的钥匙,也是指导当下诸事的灵魂。它让传承有了根基,让发展有了方向,让人心有了归宿。在文化的指引下,无论是城市崛起还是乡村振兴,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个体成长,都将沿着文明的轨迹,走向更鲜活、更有序、更繁荣的未来。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