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个头不大,小的像米粒,大的也就指甲盖那么长。它的头和尾巴都是黑色的,中间身子和脚是橘黄色的,远远看有点像“黑头橘身的大蚂蚁”。它叫“隐翅虫”,是因为平时喜欢把翅膀藏起来,所以你看不见它飞。
“飞行的硫酸”——隐翅虫
隐翅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隐翅虫多数细长、体小,形似大蚂蚁,一般不到3毫米,最大可达3.5厘米,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因成虫翅不可见而得名,又称“影子虫”。
隐翅虫虫体各段均含毒素,其体内的毒液pH值在1-2之间,属于强酸类,腐蚀性超强,堪称“飞行的硫酸”。
什么是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6月份开始出现,8-9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10月份减少,与隐翅虫的繁殖季节相吻合。
在发生季节,隐翅虫受到灯光引诱进入室内。但是,它一般不咬人。发现隐翅虫落在皮肤上时,本能地一巴掌拍下去,强酸性的毒液瞬间迸发,接触到皮肤后引发腐蚀。
接触部位会在2-4小时内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的水肿性红斑。随后其上出现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伴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严重时可发生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
3招远离“飞行的硫酸”
家庭大扫除
保持干燥通风,别堆杂物!清理屋外杂草垃圾,让隐翅虫没地方住。
物理防御
装纱窗、挂蚊帐,晚上关灯用窗帘!出门穿长袖长裤,别给虫子“可乘之机”。
温柔赶虫法
如果发现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吹走,或者甩开,千万不要用手拍打、揉搓!
如不小心误拍,可以用清水、肥皂水、小苏打水进行冲洗,冲洗时间应当持续15-20分钟,清水能稀释毒液,肥皂水、小苏打水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毒液,减轻对皮肤的腐蚀。
冲洗后,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伤口,每隔一段时间重复一次,能收缩局部血管,减少炎症渗出,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若皮肤出现大面积红肿、水疱、糜烂、溃疡等严重皮损,或者伴有剧烈疼痛、瘙痒难忍等症状,自行处理效果不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别踩坑!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隐翅虫会主动叮咬人。真相是隐翅虫皮炎由毒液接触引发,而非蚊虫叮咬,拍打、碾压虫体才是导致毒液释放、引发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误区二:普通花露水可驱避隐翅虫。实际上,普通花露水对隐翅虫驱避效果不大,若需驱避,应选择含有避蚊胺成分的专业驱虫剂。
误区三:牙膏、酒精可缓解症状。皮肤接触隐翅虫毒液后,随意涂抹牙膏、酒精等物品,可能会加重皮肤刺激,正确做法是及时用肥皂水冲洗,并根据症状轻重决定是否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