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怎么干?产业是核心,人才是关键!邳州把“返乡创业”当成激活乡村活力的“金钥匙”,召唤在外打拼的能人、大学生,让他们带着新想法、新技术扎根家乡。如今,锦鲤游出致富路、葡萄结出甜日子、木衣架卖到国外去,越来越多特色产业在乡土间冒头,把乡村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创业热土。
锦鲤跃龙门
返乡青年的”渔”乐致富路

在赵墩镇中刘村返乡青年刘强的锦鲤养殖基地里,一尾尾色彩斑斓的锦鲤悠然游动,展现出勃勃生机。2014年,看准国内锦鲤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刘强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养起了锦鲤。
“创业初期缺乏经验,鱼苗存活率低,损失不小。我就主动请教专家,边学边干、对症施策。”刘强回忆道。
通过系统学习科学喂养和鱼病防治技术,他逐步提高了养殖水平,鱼苗成活率和品相不断提升。如今,他的养殖面积已扩大至50亩,年培育鱼苗100万尾,年营业额约50万元。

致富不忘乡邻,随着养殖场规模扩大,他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传授给村里更多从事锦鲤养殖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圆了“创业梦”。
“他常带我们去外地学习鱼池建设、水质管理和锦鲤鉴赏技术,手把手教我们养鱼,非常细心。”养殖户杨海罗表示。
葡萄甜心头
“土专家”带动共享丰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创业,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

2006年,原本在外从事金属加工的运河街道大新庄村村民彭卫东,响应村“两委”号召返乡创业,成为村里首批葡萄种植户。
走进他的种植大棚,一串串葡萄颗粒饱满,长势喜人。收获季节,每天有20多名村民在此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年收入2万元左右,家里农活也不耽误,挺轻松。”大新庄村村民李芍之高兴地说。

多年来,彭卫东潜心钻研种植技术,引进甬优、阳光玫瑰、浪漫红颜、妮娜皇后等8个优质品种,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升葡萄品质。他的葡萄不仅畅销本地,还吸引山东等地客商前来采购。
彭卫东介绍:“目前亩产约5000斤,分早中晚三期上市,年收益20多万元。”
经过20多年的用心经营,彭卫东从“门外汉”成长为当地知名的“土专家”,并热心带动20多户农户发展葡萄种植,实现共同增收。
承包户岳远程说:“他经常到田间地头指导,我们种出的葡萄品质好、效益高。”
木衣架卖全球
返乡能人把小厂做成“出口单”
在邳州,像刘强、彭卫东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带着现代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回到乡村,深耕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岔河镇林桥木制品厂负责人何玉便是其中的代表。

3年前,响应家乡号召的何玉,将原本在睢宁的木制品厂迁回林桥村,专注生产实木挂衣架。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工厂产品不仅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还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部分产品出口欧盟。
何玉表示:“目前我们的产品一部分通过线上平台销售,一部分供应给电商商家,现在每天的销售量能达到1500套左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官湖镇柳堰村的鹦鹉养殖、铁富镇半店村的果树种植、燕子埠镇陈楼村养蜂……随着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不断涌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致富新希望。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搭建平台载体、大力宣传典型等举措,着力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努力让各类人才活力迸发,形成“想创业者能创业、会创业者创成业”的生动格局。如今的邳州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刷新,人才洼地正在形成,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人才关注邳州、选择邳州。
记者 / 鲁瑞宝
编辑 / 卜非凡 责编 / 裴培
编审 / 张瑞 监制 / 彭斌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