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鼻炎高发季,这份舒缓攻略请收好→

科普中国

又到鼻炎高发季,这份舒缓攻略请收好→

随着秋风渐起,天气转凉,不少人又开始面临一年一度的季节性不适——过敏性鼻炎的困扰。鼻塞、鼻痒、喷嚏连连、清涕不断,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头部不适、睡眠障碍,甚至导致哮喘等并发情况。据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17.6%,影响着数以亿计人群的健康。许多患者误将其当作“反复发作的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物,不仅延误病情,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科学认识过敏性鼻炎,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应对策略,并非简单的“处理病症”,而是学会如何与这个长期的“生理状况”平稳共处,从而显著提升秋冬季节的生活质量。这场“健康管理”的核心,不是彻底消除它,而是通过科学手段有效调控,让它不再成为我们享受美好秋冬时光的干扰因素。

一、知己知彼:为何秋冬季节鼻炎高发?

过敏性鼻炎,本质上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敏原的“过度反应”。当过敏原进入鼻腔,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其识别为“外来物质”,并释放出组胺等炎性物质,从而引发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目的是试图将“外来物质”清除出去。秋冬季节之所以成为高发期,主要与两大因素有关。其一,是室内过敏原的浓度增加。天气转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紧闭门窗导致室内通风不佳,使得尘螨、霉菌、宠物皮屑等过敏原在室内积聚,人体接触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尘螨,其繁殖的适宜温度在20-25℃,适宜湿度在75%-80%,秋冬温暖的室内环境正合其意。其二,是室外环境的变化。秋季是许多植物如蒿草、葎草等花粉的传粉季节,而北方冬季干燥多风,有利于过敏原的传播。此外,冷空气本身也是一种强烈的物理刺激,可直接诱发鼻部症状。了解这些主要原因,是我们制定应对策略的第一步。

二、科学用药与治疗:控制症状的有效方式

与过敏性鼻炎“平稳共处”,并不意味着单纯忍耐。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应对方案,关键在于遵医嘱、科学使用。治疗方案通常采用“阶梯式”策略:

1. 一线控制:鼻用糖皮质激素。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控制过敏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如糠酸莫米松、氟替卡松等。它们能直接从局部高效抑制炎症反应,起效虽慢,通常需连续使用数天至一周,但效果持久稳定。许多患者对其有“激素顾虑”,实则鼻用激素全身吸收率极低,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

2. 快速缓解: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口服药能快速缓解打喷嚏、流涕和瘙痒;氮卓斯汀等鼻喷剂起效更快,可用于按需缓解症状。

3. 辅助治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对于合并哮喘的患者尤其有效;生理盐水或海盐水洗鼻则能物理清除过敏原和分泌物,是安全且重要的辅助手段。

切记,所有药物均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不规范使用。对于常规药物控制不佳的重度患者,可咨询医生考虑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这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对因治疗方法。

三、日常防护与管理:构筑防线的基石

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是比治疗更根本的措施。日常管理需做到“内外兼修”:

户外防护:在花粉季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如N95或医用外科口罩,不仅能防病毒,更是物理阻隔花粉、尘霾的有效屏障。佩戴护目镜也可减少眼部过敏症状。

室内清洁: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但需避开花粉高峰时段。勤换洗、烘干床单、被罩、窗帘,55℃以上热水洗涤可有效清除尘螨。使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抑制尘螨和霉菌滋生。强烈推荐使用有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并定期更换滤网。

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后及时洗脸、漱口、清洗鼻腔,并更换衣物,清除身上附着的过敏原。

这些生活细节的改变,看似繁琐,却能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从源头上减少症状的触发,是实现“平稳共处”的基石。

结论

总而言之,应对秋冬过敏性鼻炎,是一个需要理性、耐心和科学方法的“长期管理过程”。我们无需将其视为无法摆脱的困扰,而应将其作为一个可控制的慢性状况。核心策略在于“防”与“治”结合:一方面,通过识别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做好日常防护,筑牢外部防线;另一方面,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规范地使用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等方式,有效控制内部炎症。请务必走出“不规范使用感冒药”或“单纯忍耐”的误区,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这个秋冬,愿每一位“鼻炎患者”都能掌握好知识,用科学的方法,达成与过敏性鼻炎的“良好控制”,自由呼吸,享受季节的美好。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