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富镇育才村锚定“产业兴、村民富、村子强”目标,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进产业项目、规划特色种植等举措,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村子强的发展道路,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集体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近日,记者走进铁富镇育才村的商用门面房加工车间,机器运转的嗡嗡声与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交织,工人们端坐于工位前,手指灵活地操控机器,精准完成锁边、缝合等工序。
“在这里上班,时间灵活,不耽误接送小孩,每个月能挣3000元到6000元,比在家闲着强太多了!”正在赶制订单的工人王延荣一边忙碌着,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这份让村民满意的“家门口就业机会”,源于育才村对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据了解,育才村依托“数字赋能”,成功收回被违规侵占的土地。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资金,建成商用门面房,引入箱包加工企业。该企业主要生产箱包、手提包等产品,依托线上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订单常年处于饱和状态。
铁富镇育才村党支部书记冯仰凯告诉记者:“目前,工厂已吸纳村内30余名村民就业,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万元的固定房租收入,实现了村民与集体的‘双赢’。”
除了加工项目带动就业,育才村还在“农”字上做文章,让闲置土地变身“增收宝地”。在村西侧的海棠园里,十余亩海棠树枝繁叶茂,走近细看,每一棵海棠树的树干都粗壮挺拔。冯仰凯介绍,这片土地由村集体控股的农业公司统一经营,树龄最长的已近10年。
“每年村里都会根据树木生长情况,挑选品相好、规格达标的海棠树对外出售。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万多元。”冯仰凯说。
立足现有成果,育才村着眼长远,谋划产业新布局。今年,村里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在黄泥沟西侧的1200亩土地上引进黄桃种植项目,计划打造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黄桃产业基地,进一步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冯仰凯介绍:“项目运营后,村里主要收取管理费,村民既能拿到稳定的土地租金,还能进入黄桃产业基地务工。”
从闲置土地“变废为宝”,到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再到村民收入“节节攀升”,铁富镇育才村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随着黄桃种植项目的落地投产,育才村的产业版图将进一步扩大,富民强村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融媒体记者:李索雅
摄影:杜洋
编辑:程智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