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我在课本里读过无数遍,直到遇见四年级的班主任吴希凤老师,我才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藏着的温度。于我而言,她并不是课本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冬夜里提着一盏小灯的引路人,在漆黑的人生道路上,为我照亮前行的方向。
小学四年级,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直面“陌生”的阶段。村小合并后,我攥着磨得发亮的书包带,缩在新教室的角落,看着周围同学自信地交谈,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是吴老师,用一份意料之外的“班长任命”,将我从自我封闭的壳里轻轻拉出。当她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地念出我的名字时,我心里像有一只小鹿在乱撞,紧张得连呼吸都忘了。她那坚定的话语,恰似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轻柔却不容抗拒地把我从阴影中拉了出来。教室里的议论声、质疑的目光曾让我僵在原地,可她那句“非你莫属”,不仅让我第一次抬起头,也开启了我与吴老师之间漫长而温暖的羁绊。
吴老师从未放任我在困境中挣扎。她会用画流程图的方式帮我理清思路,摊开小小的口袋本,一笔一画记录每位同学的特点,用彩笔画上箭头和笑脸,耐心地讲解她的观察。她还会陪我盯早自习,教我用“纪律小监督员”的方式化解矛盾。她的鼓励,如春日里的一粒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让我第一次明白:原来我也可以成为“发光的人”。
那些手把手教我的管理方法,如今仍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无论是协调团队分工,还是化解同事间的小摩擦,我总会想起她当年传授的“秘籍”,这些方法比空洞的理论更有效,也成了我待人处事的底气。
升入中学后,住宿生活让我第一次尝到“独立”的苦涩。每周最期待的时光,是周末回家时绕去小学,坐在吴老师那张木质办公椅旁,把一周的委屈与学业压力一股脑倾诉。她从不多说大道理,只是静静倾听,目光如春日溪水,温柔地裹住我。等我说完,她便从桌上的玻璃罐里拿出一颗糖,塞到我手里。糖纸在指尖轻轻作响,甜味顺着舌尖流入心底,驱散了宿舍夜晚的冷清。
有一次,我见罐里的糖快空了,特意带了一把奶糖补充,却被她轻轻推了回来:“你愿意来跟我聊聊,比什么都强。”我看着她眼里闪过的笑意,那种被珍视的温暖,让我红了眼眶。接着,她挑了颗最大的糖递给我,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漫到心底。那哪里是糖,分明是她怕我在陌生环境里孤单,特意为我留的“温暖暗号”。
后来我才懂,她给我的每一颗糖,都是在告诉我:无论遇到多难的事,都要记得生活里有一丝甜。这份细腻的关怀,像一件隐形的铠甲,陪我熬过了中学时代无数个想家的夜晚。
大学离家更远,见面的次数从每周一次,变成寒暑假的匆匆一面。但吴老师的牵挂从未缺席。她会在微信里问我“专业课难不难”,叮嘱我“天冷了记得加衣”,甚至在我吐槽“社团工作太累”时,发来一句当年说过的“慢慢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一次我抱怨“什么都做不好”,电话那头,她轻声笑道:“你还记得吗?那次你站在讲台上,班里乱哄哄的,你皱着眉,一跺脚,全班立马安静下来。”隔着千里电话,我仿佛又看见她坐在办公桌前,目光坚定的样子。原来,那些我以为早已忘记的小事,她都替我记着;那些我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刻,她都在用过往的事实,帮我重建信心。
如今,我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和吴老师的联系多依赖微信的片语。但每当遇到工作瓶颈、想放弃时,总会想起高三那年,她送我到门口时说的那句“花会沿途开放,你以后的路也是”。当初只觉得这句话温柔,此刻才懂其中深意。
我常想,若当年没有遇到吴老师,我或许还是那个缩在角落里的小女孩,不敢尝试,不能突破。多年以后,走在陌生城市街头,总会想起那间有糖果罐的小办公室,还有她温柔坚定的目光。那盏灯,依旧在心底亮着,陪我走过漫漫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