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追忆

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前小四户村革命纪实

红 色 追 忆

 

第一章  红色村庄

 

江苏省邳州市北部的四户镇前小四户村是一个有四百年历史的自然村,位于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东面和北面两条小河围绕其周,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和历史悠久的白马寺,是江苏、山东两省,台儿庄区、兰陵县(原苍山县)和邳州市三地交界处,四通八达,土地肥沃,人杰地灵。

明万历年间临沂琅琊王姓后人在此立村创业,目前传世已至五十七世,全村王姓占总人口的 90%。据2018年修续的王氏家谱记载,邳州王姓褚墩支系一世祖为晋贞公王览(书圣王羲之曾祖父),明朝万历年间四十二世祖王逸民从沂州白城村(临沂市白沙埠孝友村)迁居至邳州。其有三子,长子王古斋定居褚墩村,次子王吕斋、三子王品斋兄弟俩定居前小四户村。

四百年来,在邳州北部这片热土上,王姓族人扎根沃土,精忠爱国,以耕读为业,勤谨治家,孝友传世,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虽历经战乱,世事变迁,饱受沧桑,仍根深叶茂,子孙繁衍,人才济济,日益兴盛,已成为邳北、鲁南地区远近闻名的望族大户,无论在政界、农界、商界、教育界等各行各业杰出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更不乏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他们为国家,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每个村庄都有历史,都有不该被遗忘的记忆,前小四户村这个当时不足100余人的村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多人跟随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抗击外来侵略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了红色之村。虽然岁月流逝,时光洗涤,但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和热血沸腾的事迹应该永留人间。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可歌可敬的老一辈革命者,在抗击外来侵略和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撇家舍业斗敌顽,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不怕流血牺牲,跟随中国共产党英勇战斗,迎来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

为方便后人了解老一辈的光荣事迹,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今仅就前小四户村几位先辈革命者的经历和掠影略做简介和追忆,激励后人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第二章   革命的引路人

栗培元,1910年4月出生在邳州市四户镇栗家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父亲早亡,全家生计主要靠其母亲(前小四户村王姓族人)帮住别人做家务维持生活,7岁随母亲来到其外祖父家前小四户村,在其舅父王家保(二房王吕斋后人)的资助下上学读书。11岁随舅父去南京,在孤儿院做童工,不久后回到邳城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由于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上学,便回到家乡四户镇担任小学教师,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他经常参加一些爱国运动,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秋,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0年经其舅父和党组织的营救出狱,以教员身份继续在家乡地区从事党的宣传活动。这一时期他先后在前小四户、吴塘、白马寺、张场、季林、闫家、大谢湖、上滩、汉庄等村庄以教书为掩护,在农民中组织反霸斗争,多次以苏鲁边区共产党的名义印刷传单到台儿庄等地进行散发。

红色追忆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期间,按照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指示精神,栗培元组织成立“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以邳县动员会的名义把全县一万多辆牛马车集中在陇海铁路运河镇车站附近,负责给中国军队运送粮食、弹药和抢救伤员,有力的支援了台儿庄抗战。

1939年3月邳县抗日独立团在铁富寺成立,栗培元任团长,并先后担任邳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鲁南三专署专员等职。在抗日战争期间,栗培元积极发展敌后武装,邳县各地涌现出送子参军、送夫当兵的喜人景象,为保家卫国的抗日运动不断输送兵员,并带领部队与日伪武装浴血奋战,歼灭敌人无数,令日寇、汉奸闻风丧胆,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抗战胜利后鲁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抗击日军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鲁中南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支前司令部交通部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鲁南、淮海、渡江和解放南京等重大战役。

建国后相继担任上海铁路局副局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部第一副参谋长,参谋长兼党委副书记。1968年文革期间受迫害,下放“五·七干校”劳改。1979年平反,任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顾问,享受正军级待遇。 2007年2月21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7岁。

1990年,在京的栗培元回到家乡邳县,特意召集当年一起革命的老部下进行亲切交谈,回顾往事,展望未来。前小四户村的革命先辈王振荣、王涤秋、王永志、王敦朴等均参加了此次座谈,并亲切合影留念。

 

 

第三章       红色志士

 

一、革命父子齐上阵

在革命战争年代,前小四户村有一对父子,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和领导岗位,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事迹,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1、王振荣, 1901年出生,临沂琅琊王褚墩支系五十一代,其父王思学,母亲刘氏。王振荣当时在族内辈分较高,是前小四户村最早参加革命领头人。他青年时代身体强悍,性如烈火,嫉恶如仇。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8年4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便踏上了邳北地区,负有民族正义感的王振荣此年参加了革命,在革命队伍中不断成长。他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曾任中共邳县六区(现四户镇、岔河镇一带)区长,在担任区长期间和族侄区委书记王兴和一起领导区武工队扫奸除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地方武装斗争,配合主力部队有力的打击了敌人,在当地令敌对分子闻风丧胆。解放后曾担任苍山县(现兰陵县)粮食局局长等领导职务,离休后回故乡后小四户村安度晚年,1993年去世。

(王兴和,褚墩支系五十二代,长房王古斋后人,曾任上海市第七毛纺织厂党委书记,正厅级)

 

2、王家选,1920年出生,临沂琅琊王褚墩支系五十二代,王振荣长子。受其父影响,1945年成为邳县武工队队员,在打击敌人和扫奸除叛镇压反革命分子斗争中表现英勇出色,能力出众,胆识过人。解放后曾任邳县四户人民公社副主任,邳县邹庄乡副乡长等领导职务,为家乡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兄弟同心干革命

在前小四户村有数位临沂琅琊王褚墩支系五十三代同族兄弟志同道合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王涤秋和王永志为堂兄弟,是四里八乡远近闻名的一文一武。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我党地方武装队伍北撤时,兄弟俩所在的两支部队在找埠村休整,弟兄俩在河沿相遇,相互问候勉励,王涤秋将一块珍藏多日的炕饼从怀里掏出送给兄弟王永志,成为他好几天的口粮,王永志在世时仍时时不忘,常常念起兄弟情深。自此一别,弟俩一个留在地方坚持武装斗争,一个编入正规军随军转战南北,各自为新中国革命事业贡献着力量。

1、 王涤秋,原名王效群,1921年11月出生,临沂琅琊王褚墩支系五十三代。其父王家常,其母翟氏。由于其父勤劳能干,其母节俭持家,有良田数十亩,家境较为富裕,年少时被送到邳城读书,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受栗培元先进革命思想影响,1942年便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武工队员, 任鲁南三专署(专员栗培元)宣传干事,1949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至1948年4月在邳县六区(区长是本家爷爷王振荣)负责队伍的粮食征收。由于有较好的文化底蕴,1948年5月至1950年10月,调任台枣专署兰陵县粮食局,从事会计秘书工作。

1950年11月至1951年8月任兰陵县法庭庭长,1951年9月至1953年8月任兰陵县文教科副科长。1953年9月至1954年5月在山东省行政学院学习深造,1954年5月至1958年9月,先后任济宁专署峄县文教科副科长、文化科副科长、峄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8年10月至1963年3月任枣庄市教育局副局长,1963年4月任台儿庄区区长,文革期间曾受到迫害和审查。

1975年7月平反后任枣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4月任枣庄市共产主义大学副校长,1979年11月任枣庄市农校党委委员、副校长。1980年11月光荣离休,在枣庄市市中区休养,1997年4月因病去世。
战争年代,他意志坚定,在地方坚持武装斗争。国民党反动派曾将其妻子李良春和不足二岁的长女王淑勤及王永志妻子关押在邳城监狱数日,后经党组织和族人营救出狱。

解放后绝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党的文教事业,为兰陵县、峄县及枣庄市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离休后,教育后代,紧跟党走,做好本职工作,对党忠贞不渝。他为人谦虚谨慎、克己奉公、品格高尚 ,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

2、王永志,1928年出生。临沂琅琊王褚墩支系五十三代,其父王家环,其母张氏。他出身贫苦,自幼丧母,从小就培养出了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的性格。1944年,年仅16岁的他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邳县六区武工队任通讯员。时任区长王振荣是他本家爷爷,区委书记王兴和也是同族长辈 。王永志在当通讯员期间,机智勇敢,由于年龄小,往往引不起敌人的注意,出色的完成情报传递和保卫领导的任务。因为区领导均为他的同族长辈,在队伍中同志们都戏称他为“小区长”“小书记”。

1946年邳县成立中国共产党邳县独立大队,栗培元为首任大队长,王永志调到1连当战士,曾独自抓获敌探2人,营救出被敌人围困的我方战士3人,荣立二等功。1947年7月由于表现突出,提拔到鲁中南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栗培元)警卫连1排担任排长,承担军分区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期间其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48年所在部队编入军分区教导大队,随军南下到河南漯河,负责新兵的训练。

1951年接到上级命令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铁道兵团4师桥梁4团7连任副连长。在朝鲜作战期间,由于志愿军缺乏防空力量,美军飞机猖狂,已无前后方之分。为切断我军后方补给,美军飞机不分昼夜对公路、桥梁进行狂轰乱炸,他带领战友们不怕牺牲,并肩作战,冒着炮火修路架桥,保障了军火和给养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电影《血战无明川》《金刚川》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抢修桥梁的战争惨烈程度和残酷性,由于作战勇敢,在朝期间曾多次立功受奖。

1952年10月凯旋回国,部队开拔到广东省湛江市,在此驻军。1957年转业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农场工作。1959年调到辽宁省四平市民政局。

1965年在外转战17余年后回到家乡邳县(邳州市),先后在邳县交通局、经济计划委员会 等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他对党忠贞不渝,在工作中刚直不阿,品行高尚,在领导岗位上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1985年光荣离休在邳州市休养,2025年去世。

王永志少年参加革命,经历过无数次的大大小小战斗,转战中国的大江南北,历经九死一生。战争年代国民党还乡团为逼迫其就范,曾将其妻子抓到邳城监狱关押,后在党组织及族人的营救下出狱,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3、王涤凡,1923年出生,王涤秋胞弟。其父王家常,其母翟氏。自幼在邳城读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较深的文化功底,毕生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填补邳北地区教育空白,解放后先后在邳县铁富、四户、官湖等乡镇筹建多所中小学校,并亲自担任教师和校长,广泛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桃李遍布四周,享有盛名,为解放初期邳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离休后在前小四户村安度晚年,2015年去世。

4、王坚,1923年出生。临沂琅琊王褚墩支系五十三代,其父王家驹(栗培元二舅), 家境殷实,自幼在邳城读书,文化底蕴很深。1942年参加革命,任八路军115师邳县独立团团长栗培元秘书,鲁南三军区宣传干事,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临沂分校学习培训过,有较高的文化和军事素养。1948年鲁南战役期间,为支援主力部队消灭盘踞在苍山向城镇的国民党快速纵队,他负责带领一千人组成的担架队开赴前方,由于人员多,为尽快到达前方,不得不在白天冒险前进,中午在四户镇西门外吃午饭时被敌机发现,由于躲避不及,在敌机的扫射和轰炸下,伤亡了十余名民夫,有一位区干部为掩护群众牺牲了。由于当时的民夫都是当地解放区的翻身农民,阶级觉悟较高,王坚组织掩埋了牺牲人员,迅速奔赴前线,一个开小差的都没有,有力的支援了鲁南战役的胜利。解放后在临沂师范学校、临沂艺术学校等单位先后担任领导职务。

4、王敦朴,1924年出生,临沂琅琊王褚墩支系五十三代,其父王家保是栗培元的大舅,曾任民国时期邳县政府议员,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敦朴1943年参加革命,八路军115师邳县独立团宣传干事,1944年受党组织安排到上海以开炒货店为掩护收集情报,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炒货店位于上海市临平路84号,店名叫“义兴勇”,负责人是李志强化名李振南(邳县重坊镇人),曾任八路军115师邳县独立团军需处主任。炒货店做为共产党人员的联系和落脚点,主要任务是掩护和收留从白区撤回的革命同志,为他们提供和解决各种费用,保护他们的安全和收集传递情报。有时李志强外出,上海炒货店的工作则由王敦朴负责,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解放后在湖北省南昌市铁路局工作。

 

 第四章   战争往事

 

1、怒杀日本兵

台儿庄大战后,国民党军队向西突围转移,邳北地区成为了沦陷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距离邳城、四户等日本鬼子据点较近,日本鬼子经常到附近村庄进行烧杀掠夺,祸害百姓。一天下午,有一队日本兵来到前小四户村进行骚扰。年轻气盛,身手敏捷,嫉恶如仇的王振荣看到族人受到欺辱,气愤填膺,抽准时机打伤了一名鬼子,抢了日本兵的一颗枪, 在外躲藏了几日后参加了邳县共产党地方游击队,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王振荣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被当地群众编为打油诗并广为流传:

前小四户王振荣

万人之中数他能

鬼子头上挨几枪

满头开花逃进城

 

2、紧急突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邳县北部作为山东的南大门成为其向北进攻的必经之地,当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还乡团气焰嚣张,形势十分严峻,六区武工队在区长王振荣的带领下,在恶劣的环境下,依靠广大群众,坚持武装斗争,与敌人周旋,采取伏击夜袭等多种战术不断打击敌人。为防范敌人,队伍需不断转移驻地,有时一夜转移2到4个村庄。1947年9月份的一天,30余人的队伍经过辗转后驻扎在前小四户村进行住宿。天刚刚蒙蒙亮,忽然村西响起了狗叫声,区长王振荣连忙警惕的起身询问情况,在村西口放哨的战士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敌人从西边的岗子村偷袭过来,人数约100余人,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他命令集合队伍部立即向东边的大道口村转移,自己带领几个队员断后掩护撤退。枪声不断响起,队伍从庄稼地的田珑间急速的向大道口村撤退,后边负责掩护的队员已与敌人接上了火,边打边退,子弹象雨点一样从队员身边嗖嗖而过,由于有掩护战士的狙击阻挡,敌人追出村东后怕中埋伏就撤回了老巢,这次突围牺牲了一名战士,后葬在小四户村西,解放后每逢清明节政府都组织敬献花圈进行祭奠。

 

3、安全转移

前小四户村距离镇驻地仅仅2公里,当时在镇上常驻有日军和汉奸伪军,虽然在敌人眼皮底下,但由于受栗培元革命思想影响,群众基础较好,村民自发站岗放哨,通风报信,成为红色根据地,是八路军武工队的常驻休整之地,自然也成为日本鬼子和汉奸的眼中钉肉中刺。1943年春天的一天早晨,县大队在栗培元的带领下在前小四户村刚刚吃完早饭,有村民前来报告,有一名面生的货郎在村中一停就匆匆离去,还打听村中拴在大树下的马(栗培元的坐骑)是谁的,形情十分可疑。 栗培元立刻判断这个货郎很可能是敌人的探子,命令马上集合队伍进行转移,不到半个时辰,从西南方向来了大队的日伪军包围了村庄,结果扑了个空,恼羞成怒的敌人防火烧了几间房屋,抢走了部分牛羊和粮食,并用刺刀刺死了在前小四户庄打短工的一位农民和一位王姓村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留下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犯罪铁证。

4、遭遇战

1946年11月份的一天早晨,天刚刚蒙蒙亮,邳县县大队一连正在向西凤庄转移,行进在前头的一排排长王永志突然发现不远处人影绰绰,由于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看起来不像早起劳动的村民,他急忙命令队伍停止前进,一边安排一名战士向连领导报告,一边进行警戒侦查,经侦查确认是敌人,连指导员误认为是小股敌人,决定消灭这股敌人,就带领队伍冲了上去。一交火,发现对方的火力很猛且有章法,虽然战士们英勇奋战,但从敌方的打法和枪声判断应该是正规部队,且人数不少,为避免过大的伤亡,王永志随机向指导员建议不能硬拼,应乘大雾作掩护,抓紧突围转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我方已有数名战士受伤,指导员听从了王永志的建议,急速命令队伍迅速撤退,敌方受大雾的影响,也摸不清我方的情况,没敢贸然追击,队伍撤到了安全地带,后经侦查员报告,敌方是国民党37师冯治安一个营的的部队,指导员惊出了一身冷汗,夸赞王永志判断准确。

5、扒路游击队

1940年左右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峙节段,日本人大肆掠夺枣庄地区的煤碳资源,便利用陇海铁路通过连云港海运到日本本国,其中的枣庄至邳县赵墩这条支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运输作用,上级指示沿线的武装力量要尽快的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一切可利用的人力财力去破坏这条铁路,迟缓敌人的运输。其中台儿庄到邳县的这一段的重担便落到了六区区长王振荣的身上了,他接到了指示后便迅速的组织了有100多人的破路游击队,利用夜里鬼子兵不敢随便出门的这一有利条件,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铁轨掀翻启掉抛入沿途的沟河塘之中,中断铁路的运输,等笫二天日本人发现之后,再找到被卸掉的铁轨进行修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了进一步拖延敌人修路时间,破路游击队便利用了当时春耕秋种的时机,将铁轨卸掉埋入耕过的农田中进行伪装隐藏,使敌人难以发现被破坏的路轨,扒路游击队的行动有力的破坏了日本人掠夺枣庄煤碳资源的运输计划。(讲述人李金米,四户镇竹园村人,邳县武工队员)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