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邳州曾活跃着一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抗日队伍——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这支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组织,以青春之躯扛起抗日救亡大旗,为当地抗日斗争筑牢根基,更以坚定思想引领唤醒民众、凝聚力量,成为烽火中守护家国的重要力量。本期的《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将重温那段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
在邳城镇文庙的一面墙上,一段碑文留存着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的印记。碑文记载:“一九三八年三月中旬,在邳城黉(hong)庙(现称‘文庙’)召开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各界爱国人士一百二十多人,公推栗培元为主任委员。”
邳城镇党史爱好者谭运海向记者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与上海失守的消息传至邳州,彼时当地党组织尚未恢复,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栗培元等人挺身而出,奔走于邳北四户、铁佛寺及县城周边地区,积极酝酿、组织领导人民投身抗日救国事业。
1938年2月,徐州第五战区青年抗日救国团宣告成立。栗培元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介绍,与徐州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总干事、中共党员郭影秋,以及徐州“青救团”团长、中共党员刘剑取得联系,全力筹建邳县“青救团”。同年3月中旬,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大会在邳城黉庙小学礼堂召开,120余名各界爱国人士参会,公推栗培元为主任委员,团部设于城北黄逸民家中。
谭运海介绍:“抗日战争初期,‘青救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宣传发动和组织建设两方面。一方面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各党派、爱国人士和革命群众投身抗战、救亡图存;另一方面则是发展区乡一级的团组织。这一阶段的核心就是通过宣传动员,让大家从思想上认同并积极参与抗战。”
在明确的目标与行动下,“青救团”迅速在邳州7个区、90多个乡建立区乡团部,发展团员1000余人,青年抗日热潮就此掀起。1938年3月25日台儿庄大战爆发后,“青救团”主动扛起支援前线的重任。团员们紧急组建500多副担架队,在运河两岸冒着枪林弹雨转运伤员,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注入了邳州力量。同年4月邳北沦陷后,“青救团”又组织团员收集富户遗留粮食,发放给逃难难民,用实际行动守护同胞安危。
谭运海说:“‘青救团’的筹建意义重大,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邳州领导的首个抗日组织,也是当地第一个青年团的组织。正是这个组织,为后续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的成立,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与组织根基。”
台儿庄战役失利后,日军集中兵力攻陷徐州,百姓纷纷逃难,绝大部分“青救团员”与组织失去联系。随着抗日形势发展,“青救团”深刻意识到“无武装难抗日”。危急时刻,栗培元、武广春、赵佑民、张明五及少数团员骨干果断决定,进驻抗日基础较好的邳南土山地区休整,保留抗日火种。
1938年7月,“青救团”骨干在土山关帝庙组建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组织从“宣传动员”正式转向“武装斗争”。义勇队吸纳200余名抗日骨干,活跃于土山、占城、八路等周边乡镇,一边宣传发动群众团结抗日,一边开展抗敌行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义勇队深得广大抗日干群的支持与拥护,成立不久,便拥有长短枪160多支,先后袭击企图在土山安设据点的伪军维持会,围剿陈庙、吕圩两个村寨的日伪组织,还带领群众破坏日军把持的碾庄至炮车段铁路运输线,给日伪势力造成沉重打击。
土山镇文化站副站长陈德斌介绍:“这支队伍具备实际战斗能力,他们会偷袭日军、截击日军路线,以游击战术和日军战斗。”
义勇队的频繁抗敌行动激怒日军,日军先是派遣先头部队突袭土山,遭义勇队驱离后,随即调集大批兵力,对土山展开疯狂围剿。为逼迫义勇队成员现身,日军在土山境内逐户搜查、大肆施暴,最终将约50名群众强行押至西门外,用机枪残忍杀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土山惨案”。
陈德斌说:“当年的日本人极其残暴,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四处烧杀抢掠。此外,他们还派飞机进行轰炸,把土山周边的几百间房屋几乎都炸成了废墟。”
即便遭遇重创,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的抗敌意志从未动摇。他们重整队伍,始终坚守在邳南地区,以灵活的游击战术持续开展抗敌行动,让抗日火种在困境中愈发坚韧。1938年底,这支饱经战火淬炼的队伍正式编入钟辉领导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自此,他们从地方抗日武装汇入全国抗日洪流,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继续为守护家国、抗击侵略奋勇前行。
从邳城文庙点燃的抗日星火,到土山关帝庙举起的武装斗争旗帜,这支热血青年抗日队伍以青春之躯在烽火中书写了不朽篇章,在邳州抗日史上,留下了保家卫国的鲜明印记。这段历史,是刻在文庙碑文里的记忆,是藏在土山街巷中的伤痛,更是激励后人铭记先辈牺牲、传承爱国精神的永恒力量。
记者 / 李索雅 摄影 / 杜洋
编辑 / 卜非凡 责编 / 裴培
编审 / 张瑞 监制 / 彭斌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