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运河,是被秋意悄悄晕染的画卷。两岸的田野像被打翻的调色盘,稻浪泛着金,棉朵缀着白,豆荚藏着绿,连草木都染上或深或浅的橙黄,与澄澈如洗的蓝天白云撞个满怀。
运河水载着秋光缓缓淌,岸边的身影在田垄间忙碌,弯腰是耕耘,抬手是收获。往来的船舶劈开粼粼波光,把两岸的秋实与喜悦,一路送往远方。
而我,仍在这画里行走,每天按下快门,让运河的八月,在镜头里长出新的诗意。
8月1日,俯瞰新沂窑湾骆马湖水上运动中心,广袤湖水如镜,岛屿与设施点缀其间,绿树成荫、彩船列岸,自然与人文相融,恰似水上明珠,景美韵长,尽显生态活力与运动魅力 。
8月2日,运河之畔,处处是惬意天地, 波光粼粼的水面,像是大自然铺开的蓝绸带,微风拂过,泛起温柔涟漪。岸边草地成了欢乐据点,车停着、帐篷支着,家人围坐,把平凡日子过成诗。远处风车悠悠转,货船缓缓行,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舞,这运河,不仅流淌着千年故事,更承载着当下运河两岸人们的松弛与美好,这是宝藏打卡地,谁来谁爱上。
8月3日,骆马湖边,夕阳洒下。村民们忙着收打葵花籽,大爷赤膊坐小板凳,有力地挥动工具;戴着花斗笠的大娘,动作娴熟又利落。小孙子在光影里,专注摆弄物件,偶尔抬头望一望爷爷奶奶。远处,骆马湖波光粼粼,绿树、车辆静静相伴,这一幕,满是乡村的烟火与温情,把平凡日子酿成了诗 。
8月4日,运河之上,船舶缓缓航行,似在书写流动的诗行。白鹭等水鸟或驻足浅滩、或翱翔船头船侧,灵动的身影,是生态和谐的生动体现。两岸绿意蔓延,水草丰茂,这一方天地,船舶、飞鸟、自然相融,尽显运河生态之美,绘就人与自然共生的鲜活画卷 。
8月5日,运河水面上,中运河段邳州一位冬游爱好者正舒展双臂前行。她身着蓝色泳衣,头戴蓝色泳帽,背部鲤鱼纹身随动作在水中若隐若现,与运河之景相融,传递出祥和之美。
8月6日,运河之上,船员们书写着别样的奋斗篇章。在服务区短暂停留,为生活补给后,他们凭借一根缆绳、几米梯子,穿梭于船岸之间。从货物装卸到船只维护,从应对风浪到照料生活,桩桩件件,尽显全能本色。他们以船为家,与运河相伴,用勤劳与智慧,在悠悠水道上,织就属于自己的生活经纬,是运河流动风景里,最动人的奋斗故事 。
8月7日,在宿迁运河边黄墩湖滞洪闸,高温如炙烤。工人程怀迎头戴遮阳帽,汗水湿透衣衫,却未有丝毫懈怠。他双手紧紧地抓住水泥袋子,在这滚烫的天地间,他以坚守和汗水,为滞洪闸的护坡维修默默奉献 。他的身影,是劳动者最美的姿态,彰显着脚踏实地、不辞辛劳的质朴精神,也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劳动者,用辛勤的付出,守护着水利设施的稳固,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篇章。
早晨正在理捕鱼丝网的仁老大
8月8日,在运河、骆马湖与黄墩湖的水域间,捕鱼人里没人不晓得仁老大。
从前,骆马湖是他们捕鱼的主阵地,后来骆马湖退渔,仁老大夫妻俩便转至运河继续营生。即便岸上有房,他们却依旧习惯吃住在小船上,这一方“窝居”,成了难以割舍的家。
小渔船是他们流动的住所,夫妻俩在此日夜相伴。仁老大爱喝酒,每当他端起酒杯,嫂子总会念叨“少喝点” ,可仁老大总难全听,常喝得晕乎乎。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感情,岁月在水上流淌,他们在船头船尾,守着渔网、守着彼此,把捕鱼的日子过成独属于他们的烟火故事,在水波光影里,书写着平凡又温暖的人生篇章 ,如这渔家日常,简单、质朴,却满是生活的真味。
8月9日,骆马湖的水面上,船影穿梭。这里船型多样,眼前这艘载着采莲客的船,凭借速度快、节能的优点,成为湖上一景。
游客们采莲而归,船里堆着鲜嫩莲蓬,满载的不仅是收获,更是骆马湖给予的自然馈赠。船行波上,将水上生活的灵动与采莲的逸趣,一同融入这方湖光天色里,续写着骆马湖独特的渔家与游客交织的故事 。

8月10日,运河畔的假日,总少不了烟火气。中运河段平坦岸旁,烧烤炉星罗棋布,年轻人围坐,串起欢声笑语;家庭团簇,暖了亲缘。
烧烤本是徐州人的发明,这烟火传承,让地方文旅添了独特韵味。草地为席,炭火为媒,把生活滋味、城市文化,都烤进这运河边的美好日常,成为吸引游人、留住乡情的温馨一幕,为文旅发展悄然 “加分”,让运河畔的假日,满是热辣辣的鲜活劲儿 。

8月11日,湖水如镜,蓝天作幕,两艘快艇在水面上犁出雪白浪痕。引擎轰鸣里,是年轻人对速度与自由的追逐,把风抛在身后,让水花溅成青春的注脚,在骆马湖的怀抱,上演一场与浪共舞的疯狂。
8月12日,在京杭运河中运河段苏鲁交界处,晨雾如轻纱漫笼山间。万余吨的重载船队,似巨龙卧波,缓缓穿行。运河水托着它,在朦胧天色里,与远处桥梁、田野相融,岁月静好中,流淌着千年漕运的厚重与今朝航运的蓬勃 。

8月13日,当南通航运学院的李洋,这位来自云南的学子,踏上运河边梁王城的土地,时光的齿轮仿佛在这一刻悄然转动。这里,禹王山角下,曾是滇军奋勇战斗过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历史的热血与沧桑。
站在那洒下金色光辉的林间小道,看着古朴的凉亭静静伫立,李洋的心中涌起千般思绪。他深知,自己肩负着运河古渡田野调查的使命,这不仅是对当下运河遗产的探寻,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先辈们的足迹。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云南人。曾经,滇军战士们怀着坚定的信念,为了家国大义,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呐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而如今,李洋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敬畏,以另一种方式踏上这片土地。他用脚步丈量着运河边的每一处遗迹,用双眼捕捉着岁月留下的每一道痕迹,用手中的记录工具,为运河遗产留存珍贵的资料。
时代在变迁,使命却一脉相承。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宁静而充满探索意义的田野调查,云南人身上那份坚韧、勇敢与担当从未改变。李洋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记录,每一次思考,都是在延续先辈们的精神,都是在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他,也将带着这份独特的经历,继续在求知与探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历史的光芒在新时代中更加熠熠生辉。

8月14日,夕阳为中运河段新沂运河镀上暖金,收拾快艇的年轻人身旁,坦克越野车静静伫立。在运河人眼里,房、车、艇,是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标配,见证着运河畔日子的红火,也映照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逐,这幸福河,正流淌着蓬勃的希望 。

8月15日,运河之上,渡船悠悠。“百年修得同船渡”,这一程相遇,是岁月积攒的缘。而渡船与渡船相逢,更不知历经多少轮回修悟。千年运河如时光长河,静静流淌,为这些或平凡或动人的故事,默默延续着浪漫与期许,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了运河畔独特的、值得珍藏的诗 。

8月16日,中运河畔,这棵硕大柳树下,曾是停泊渔民渔船的地方,因骆马湖近期水小,成了网红打卡地。我在此树边拍过千余张照片,每次都有新触动。柳树默默生长,见证一拨拨游人来去,他们的身影、故事,融入千年运河文化长廊,也增添了鲜活韵味,在古老运河在岁月里,持续涌动着生机 。

8月17日,在新沂市窑湾五墩村的骆马湖畔,有这样一群可敬的守护者——张大群(中)等几位乡亲。学生暑期伊始,他们便自发驻守湖边,直至开学。顶着烈日,戴着红袖章,默默守护,只为筑牢防溺水安全线,护佑孩子们暑期平安。这份自发的坚守,是邻里情,更是大爱心,用最朴实的行动,书写着乡村里、运河边最温暖的守护故事,值得我们深深点赞与学习。

8月18日,骆马湖水位持续回落,已是最低通航水位,湖东岸往昔波光潋滟处,如今成了旱地。大片荷叶挤挤挨挨,却没了湖水滋养,显露出几分憔悴。两位美女穿行其间,头顶荷叶,似想从这残景里寻些夏日余韵,远处芦苇在微风里晃,默默见证着水退地显的变迁,满是时光流淌的怅惘 。

8月19日,在窑湾古镇的一棵老石榴树下,时光慢了下来。游客奶奶和孙女,借着一把石子,牵起跨时代的童趣。奶奶眼角笑纹里,藏着自己童年抓石子的欢喜,一点点教;小孙女眼神亮晶晶,学得分外认真。古老游戏,在古镇的烟火气里,续写着祖孙间的温柔传承,把岁月晕染得又暖又甜 。

8月20日,暮色漫染运河,驳船静静泊在水面。船主为省开支,给驳船除锈上漆。千余吨驳船沉默如时光老者,小船上的身影专注又专业,36度的高温每一下挥动,都是船员在生活里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把日子过成运河上缓缓流淌、闪着微光的故事 。

8月21日,运河畔,装载集装箱的单机船停靠窑湾补给。船舷上,几个船员围着小桌,饭菜虽简单,却吃得香甜。夕阳给集装箱与船身镀上暖光,吃饱喝足,他们即将再度启航,这平凡一餐,藏着跑船人的坚韧,是漂泊里的踏实,也是为生活奔赴的力量 。

8月22日,在骆马湖新沂窑湾二湾大堤,一位村民的身影融入这片水乡景致。他脚踩拖鞋,步伐稳健,左手握着镰刀,似要奔赴田畔割草,右手提溜着地笼网,透着水乡生活的烟火气。对当年的渔民而言,网是生活的 “延伸”,哪怕沟汊角落,也不忘下上地笼,盼着有点收获,这一镰一网,串起骆马湖畔日常,藏着水乡人依水而生、向湖讨活的质朴坚守,每一步都踩实了与这片水土的羁绊 。

8月23日,骆马湖东岸,水因旱情退去不少。三位村民摸鱼归来,他们赤裸上身,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收获的不单单是下酒菜,是那份摸鱼的快乐。他们依水而生,水涨水落皆是生活韵律,把旱时摸鱼的日常,过成了与骆马湖相融的自在生活 。

8月24日,大雨初歇,古运河畔泛起别样景致。水面如大海般辽阔,一艘游艇破浪而行,驶过之处,河边翻涌起层层浪花,老旧木船静静泊于岸边,与游艇的动感形成奇妙呼应,水的灵动、船的故事,在这雨后时刻,诉说着运河独有的浪漫 。

8月25日,在骆马湖北岸,曾经的渔村已华丽转身为湿地公园。一艘饱经岁月洗礼的木船静静躺在那里,背后是一片即将绽放的向日葵田,金黄的花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晌午时分,一位老渔民躺在上岸的木船底,进入了梦乡。他的姿态放松,脸上带着一抹淡淡的安详。对于旁人来说,这硬邦邦的船底或许并不舒适,可对他而言,这里承载着往昔无数个与风浪搏击、与湖水相伴的日子。
待他醒来,我走上前去,询问他睡在船底是否难受。他轻轻摇头,眼神中满是眷恋,缓缓说道:“踏实。” 简单的两个字,却道尽了他与船之间深厚的情感。那是一种历经风雨、生死与共的信任,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安心,木船不仅是他曾经谋生的工具,更像是一位默默相伴的老友,见证着他的青春、奋斗与坚守,哪怕如今退渔,只要与船在一起,内心便有了归处。

8月26日,骆马湖边,一只黑猫不知何时悄然爬到村民晒鱼的网子上。它稳稳蹲踞,目光紧紧锁住网里的小鱼,那专注劲儿,仿佛这些小鱼已是囊中之物。网间银鳞闪烁,对猫而言,是难以抗拒的美食诱惑,湖水悠悠、岸草青青,这一幕,成了骆马湖畔灵动的生活小品,藏着乡野间的趣味与生机 。

8月27日,家住运河边,我常看波光里的故事。每到傍晚,夕阳把运河染成暖金,运河边随处可看到带着钓具来钓鱼人。瞧这是大人教小孩钓鱼,抛竿时,鱼线划破粼粼波光,落入水里,慢慢转动转盘,静静等鱼咬钩,偶尔钓起小鱼,欢叫着又放回水里,让它带着钓鱼人的笑声,游进运河的柔光里。

8月28日,运河持续水小,目前是最低通行水位,为确保船舶运河航行安全,在骆马湖里拨载,这样浪费时间又增加运输成本,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8月29日,骆马湖水位持续下降,图中是行走在湖里的钓鱼人。

8月30日,运河边,暮色浸染。余晖洒在水面,碎成金箔般的波光。摩托载着笑语驶过草地,运河岸边车辆旁的人们尽享河中美景,岁月静好尽显运河风情。

8月31日,京杭大运河的中运河之上,蓝桥如练,凌空舒展。河中船舶,或行或驻,漾起的水纹似在低语。远方云霭轻柔,与朦胧天色相融,天地间,桥的硬朗、船的灵动、云的温婉,和谐共绘出一幅静谧又充满生机的画卷。

让世界了解运河
让运河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贾传军,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邳州市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出版了《我的运河》个人专集图书并被浙江大学等图书馆收藏。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部分通航航段行走数次),行程万里之多拍摄数万幅运河题材照片。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部分通航航段行走数次),行程万里之多拍摄数万幅运河题材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