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作者: 陈景胜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卢沟桥的石狮该还记得,八十年前那个夏夜,枪声撕破了永定河的宁静。彼时北平城的月光正凉,映着二十九军士兵们攥紧的枪托,也映着城墙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血书——那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裂的筋骨,是正义与邪恶短兵相接的第一声呐喊。

在上海四行仓库,谢晋元团的八百壮士用血肉之躯筑起孤城。四昼夜的激战里,战士们绑着手榴弹从六楼跃向日军坦克,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送旗的身影穿过枪林弹雨。当残破的国旗在硝烟中重新升起,苏州河对岸的民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那面染血的旗帜,早已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千万人对”不做亡国奴”的集体宣誓,是正义在黑暗中点燃的火把。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油灯总亮到天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手稿上圈圈点点,油灯的光晕里,他仿佛看见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刺刀上的寒光,看见冀中地道里民众自制的土雷,看见华侨领袖陈嘉庚带着募捐的卡车队穿越滇缅公路。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力量,穿军装的、穿布衣的、戴眼镜的、握锄头的,在”团结御侮”的旗帜下拧成钢绳,让侵略者明白:他们要征服的不是一片土地,而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水庭里,水滴声声敲在心上。十二秒一滴水,对应着一个生命的消逝。但就在这片曾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幸存者李秀英在身中三十七刀后奇迹生还,她后来总对人说:”我要活着,看他们怎么还血债。”这种带着伤痕的坚韧,恰是正义最动人的模样——它从不会因暴行而熄灭,只会在废墟上长出更倔强的根。

1945年8月15日,重庆的防空警报突然变了调。起初是零星的欢呼,很快汇成席卷全城的浪潮。人们举着火把涌上街头,陌生人间相拥而泣,卖报人把”日本投降”的号外抛向天空。那一刻,喜马拉雅山的雪、东海的浪、长城的砖,都在共振——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抗争,终于以正义的名义画上句点。但胜利从不是终点,当台湾光复时民众自发挂起的”还我河山”匾额,当滇西远征军墓碑上”中华魂”三个大字被雨水洗得发亮,我们懂得:正义的底色,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尊严”二字的守护。

八十年后的今天,卢沟桥的石狮仍在凝视河水。河面上掠过的和平鸽,翅膀上驮着阳光。我们回望那些浸透血泪的日夜,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得: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它藏在杨靖宇胃里的树皮草根里,藏在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里,藏在每一个为民族存续而战的灵魂里。当历史的风掠过纪念馆的断壁残垣,我们听见最清晰的回响仍是那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