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怨和悔像两天绞索,牢牢地捆缚着人的一生。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因“怨恨”被杀。两汉之际的大学者扬雄,写了一辈子文章,到老又“悔其少作”。唐诗圣杜甫劝:“志士幽人莫怨嗟”。另一诗人王昌龄写《闺怨》一诗,“悔教夫婿觅封侯”,怨恨交织,曲折地勾画出一种思恋情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今夜何人吟古怨”。另一词人晏殊则有“此时情绪悔风流”之句,足以见怨与悔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主题。
回想几十年风风雨雨,不如意事常八九,很少顺心,更无辉煌,于是就怨:怨天道不公,怨人情淡薄,怨怀才不遇,怨领导不是伯乐,怨子女不能怀桔、温席。一肚子怨气,整天活似别人欠他多少钱似的。
在几十年人生道路上,无疑会遇到无数人和事,哪能滴水不漏,事事让人满意,总有说错话,做错事的闪失。
其实,人活到七八十岁,本身已是幸福。那怨、悔两条绳索应逐渐松绑以至甩掉。因为怨人,有失君子坦荡荡的襟怀。只有小人睚眦必报,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悔有不同情况,一是信仰、理想,纵有意外闪失,决不能悔;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不必悔,事过境迁,也许对方豁达大度,了无痕迹,你又何必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