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金瓶梅》之“破”(作者 :徐景洲)

《读破金瓶梅》之“破”(作者 :徐景洲)
将发于天涯社区的“读金瓶梅系列小札”的帖子结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时,在书名上大费了一番周折,遴选的书名不下几十个,最终还是由责任编辑陈小林博士定名为“读破金瓶梅”——拟定这个书名,他很得意,我很满意。
首先,我确实把《金瓶梅》读破了。手头的这本《金瓶梅》是齐鲁书社1991年版的张竹坡评点本《金瓶梅》,我是于出版的当年,在本地一家新开业的民营小书店买到的。我那时正教高师函授的古代文学课,对诗话词话小说评点之类要言不烦、一针见血的古代文学评论特别感兴趣,经常引用到教学中,精警深刻,独辟蹊径,胜过当代那些长篇大论的分析研究,深受学生喜爱。当看到张竹坡的细针密线般《金瓶梅》评点文字时,眼界大开,爱不释手,与小说对比阅读,兴致盎然,读趣倍增,好像跟一位优秀的导游游览名胜古迹。就这样,一读就是二十年,不弃不离,成为案头枕边必备书。信手翻阅的结果,便是它遍体鳞伤,满纸涂鸭,上册书皮破得七零八落,下册书皮了无踪影,几乎散开。
其次,作为一个草根“金迷”,我对《金瓶梅》的解读,远达不到专家学者的深度高度,仅止于文字层面的“破解”,而非深透的学术研究,而这恰是我读《金瓶梅》的特点,也是我读《金瓶梅》着眼于“破”的初衷。自认为,对《金瓶梅》的品读研究,鸿篇巨论的高深者令人望而却步,借题发挥的戏说笑谈,又往往不得要领,介于其间,破其皮而不求艰深,实实在在对文本进行纯文学分析赏鉴,诸如解析遣词造句的绝妙,人物刻画的鲜活,细节描写的传神,语言的个性鲜明,结构的精巧缜密……而这,正是普及《金瓶梅》这部名著所必需的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正是引导一般读者走进《金瓶梅》的有效途径。显然,这种普及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与家喻户晓、人人爱读的《红楼梦》相比,除了诸如出版量有限、禁书淫书的恶名、没有改篇成电影电视剧……等等因素阻碍了《金瓶梅》的普及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具体而微的分析鉴赏的引荐工作,许多读者误以为《金瓶梅》的最大特色就是那些涉性文字,面对干干净净的删节本,面对琐碎平庸的小县城世俗日常生活的事无巨细的描述,兴趣索然,而不知如此琐细生活场景描写中蕴含着丰赡的艺术大美,其文学性之高、可读性之强,毫不逊色于《红楼梦》,更不用说其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和生活的认识价值了。我读《金瓶梅》二十多年,一直读得津津有味,还常把这种津津有味的感受通过课堂讲授与撰写赏析文字,津津有味地传达出来,颇能调动起别人阅读《金瓶梅》的兴趣。特别是将阅读《金瓶梅》的心得在网上连载时,获得了几十万次的点击量,在许多论坛置顶设精,由此产生出自信心和责任感,自觉应该为这部伟大小说做一点普及工作,并借此表达我对这部伟大小说的崇高敬意——撩开它厚重的帷幕,让普通读者破门而入,登堂入室,切身体味它的文字之美,由此引发更深研读的兴致,成为我撰写《金瓶梅》系列札记的动力。
《读破金瓶梅》之“破”(作者 :徐景洲)
其三,我读《金瓶梅》之“破”,有着我个人阅读的鲜明烙印,体现着我对《金瓶梅》阅读成见上的某种程度上的突破。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种《金瓶梅》的读法与一千种《金瓶梅》的滋味,而我之所以能对《金瓶梅》始终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就在于能有所发现,就在于不时体味到创造阅读的快感。我搜购了尽可能多的有关《金瓶梅》研究的书籍与资料,它们为我储备下解读《金瓶梅》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助我步步深入其堂奥,另一方面,又使我能够在破解《金瓶梅》文字之妙时,力避重复,力求出新,从而保证我的解读《金瓶梅》的文字具有独特的个性与价值。在写有关《金瓶梅》系列札记之前,我已有了多年讲授文学课的经验,有了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几十篇赏析中外古今文学作品文章的赏读资质,特别是对《金瓶梅》的鉴赏尝试已有了一定的突破。那是刚买到《金瓶梅》的那一年暑假,展卷阅读之初,就被其字句的神奇所深深吸引,边读边做读书笔记,一个假期下来,竟然写了整整一个备课本!开始吸引我注意力的,是第一回应伯爵的精彩出场,发现无论人物的命名还是情节的设计,都颇具匠心,内蕴玄机,于是写出了4500字的《应伯爵与他的混饭术》一文,被《文史知识》刊发,还被高师中文信息摘编。此后对这个人物更加关注,又相继写出《好人应伯爵》《不会说话的应伯爵》,发表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与曲阜师大主办的《语文函授》上,前者还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金学界对应伯爵这个人物的研究一向重视不够,缺少应有的深度,当时就想,把这个人物作为自己研读的重点,深入探讨,也可能会做出一点名堂来。后来,还选定《应伯爵与西门庆关系之冷》的论题,只是因为事务太忙,框架太大,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就放下了。另外,还在《名作欣赏》与《语文函授》上分别发表了《平中见奇骂亦精》与《陈经济戏而未得潘金莲》两篇文章,对小说第三十八回的两处情节作深入剖析。这是我在写《金瓶梅》系列札记之前,在人物和情节分析上的初试牛刀。后来,不再写长篇大论,但阅读与思考,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近几年,蜻蜓点水式,有时间就信手翻阅,每有会意,信笔写来,写后就随手发在网络上,不知不觉,竟然写了二三十万字一百多篇,并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这倒是始料不及的,至于能结集出书,更是大出所料。
当然,《读破金瓶梅》之“破”,最易使人联想到的,还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相信,每一位读者,只要多读几遍《金瓶梅》,把《金瓶梅》读“破”,都会有自己的独到发现,都会欣赏到特有之美,这也是我的这本小书最想给予读者的一点启示。
写下《读破金瓶梅》之“破”的几层意思,不仅是为本书的写作过程留下一些记录,更意在表达对为本书命名的责任编辑陈小林的谢意。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