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2016年6月25日,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一行五十多人在阴沉沉的天气中来到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的抗日山烈士陵园,亲眼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9年8月20日批准重点保护的烈士陵园。
刚刚登上抗日山就被眼前的氛围凝固了,这是一个庄重、肃穆的境地。置身于此来此山的每一位都在低头沉思,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笔者与小海燕记者团师生及当地新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宣誓的人员,向烈士鞠躬致哀。抬眼看见碧绿的草坪,松柏培育而成“浩气长存,碧血丹青”的字样,震撼着所有人的心。抗日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苏北鲁南人民抗战的丰碑,这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原南京军区副政委刘西元将军称此山为“苏鲁第一山”。
整个抗日山占地有360亩,顺着山势,八个陡坡、八层台阶象征着八年的艰辛,抗日军民决心抗战到底的决心。踏着台阶,拾级而上,这八层台阶共有263个台阶,每一个台阶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抗日的事迹,这里共安葬800位抗日烈士的尸骨。在纪念碑上刻着3756名烈士的英名。山的最高处是一柱高耸的浮雕,一名抗日战士正持枪、举旗冲锋,定格在抗日山上。 抗日山之所以成为苏鲁第一山,它的显著特点有三: 其一,抗日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有着外国友人参与并为抗日立下大功,为世人所敬仰,希伯同志就是一例。汉斯.希伯是个德国人,他来到中国积极宣传抗战,参加我抗日联军,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把中国人民抗战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中国的抗日,为新闻事业而献身,光荣牺牲在战场上,他的死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国友人金野博同志。金野博原是侵华日军,他于1919年出生在日本本洲岛的秋田县人,1939年来华,同年8月3日在山东梁山县被俘。
1941年6月2日参加日本人民反战联盟,任山东支部宣传委员。1943年1944年春夏之交,在鲁南壮烈牺牲,他的事迹,他的反战精神与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同在,与中国高山流水共存。由此可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遭到全世界及日本本国人民的反对。由此,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含义。 其二,抗日山的英烈一直安葬在抗日山上,没有动过,就是抗战最惨烈的阶段,也没有停止过对英烈的祭奠和追忆。整个抗日山800名英烈就地安葬在这英雄的山上,让他们能亲眼看到他们流过鲜血的土地上,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英烈们也会含笑九泉了。 其三,抗日山的抗日战争中最有影响的战斗,参与人数之多,牺牲的烈士涉及面较广。
1941____1944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队、山东军区、澳海军区与日本军队英勇拼博血战到底,牺牲的英雄来自全国各地,符竹庭将军就是其中一个。符竹庭将军的陵寝在山上中部较宽敞地段,陵墓、碑文清晰地介绍了符竹庭将军的生平、牺牲的过程。 符竹庭,江西广昌人,曾任滨海军区党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他15岁参军,16岁入党,从江西到陕北,从平型关大捷到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转战万里,屡战奇功。1943年11月在一次反扫荡中不幸牺牲于赣榆县黑林镇一个小村子里,年仅31岁。(听了讲解员生动讲解,所有记者团师生没有一个不流泪的!)遗体就安葬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陵寝中。
1983年国家领导人杨德志等老一辈领导人为符竹庭烈士牺牲40年题词。 抗日山3756名英烈永载史册,人们将永远铭记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逝去宝贵的青春。铭记他们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