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也得打!看80多年前邳州宋庄村人如何抗日寇保家园

在铁富镇宋庄村,一座抗击日军纪念碑静静伫立,不仅凝聚着先辈的抗争力量,更默默诉说着80年前宋庄村民浴血御敌的壮烈往事。本期《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带您走进铁富镇宋庄村,重温那段镌刻在岁月深处的血色记忆。

打不过也得打!看80多年前邳州宋庄村人如何抗日寇保家园

▲王守业在碑前默默伫立

8月1日建军节,阴雨绵绵。记者跟随王守业老人来到宋庄人民抗击日军纪念碑前,雨丝打湿碑身,“英灵永在、浩气长存”八个大字在阴沉的天色中愈发清晰,透着穿透时光的肃穆。作为那场战斗的见证者,88岁的王守业在碑前默默伫立,仰视碑顶良久,目光仿佛穿越了八十载光阴,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烽火突至

平静村落迎生死考验

1945年5月1日,黄庙村村民冯召敬冒死送来的情报打破了宋庄的宁静:一大队日伪军渡过沟上河,兵分两路向北进犯,一路由油坊、黄庙,直奔于家、王塘子方向,另一路则由沂河西岸向北直扑宋庄。王守业说:“他们从邳城过来,在那儿抢完东西、杀了人,就奔宋庄来了。”

接到情报的宋庄民兵自卫团团长王世迪当机立断:一面指挥民兵迅速布防,抢占村口、圩墙等要害位置;一面组织村民向炮楼等隐蔽处转移。当日伪军进至王塘子村时,与驻守在此的八路军遭遇。激战数小时后,八路军因敌众我寡向宋庄方向撤退。很快,两路日伪军合兵一处,分别涌向宋庄南北两门,将村庄团团围住。王守业说:“那仗打得特别激烈,宋庄南门有两门土炮,跟日伪军的机关枪比起来,杀伤力太弱,但是打不过也得打,我们那是保卫家园。”

殊死搏斗

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敌我力量悬殊之下,敌军很快攻破圩墙,如潮水般向村子猛扑。面对烧杀抢掠的侵略者,村民们没有退缩,纷纷从家中翻出长矛、大刀等,奋起抵抗。王守业说:“鬼子哇啦哇啦喊着听不懂的话,见人就戳。”

80年光阴荏苒,战火灼烫的记忆却从未褪色。在王守业的讲述里,那些牺牲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昨——民兵王建业为了保护隐蔽在炮楼内的村民,爬上楼顶还击,不幸中弹牺牲;民兵李永和弹药用尽,手持大刀与敌人肉搏,最终也倒在敌人的枪下;自卫团副团长王伦先在指挥民兵作战时,被机枪猛烈扫射,腹部中弹牺牲。“王建业刚探出头瞄准,敌军一枪就打过来了。我在炮楼下躲着,他的血哗地浇了我一头一脖子。”王守业向记者讲述时,声音悲痛而低沉。

这场惨烈的战斗从清晨持续到深夜,最终,因民兵王俊业的果敢突围迎来转机,他冒死冲出包围圈求援,请来县大队与村里民兵形成反包围,逐渐扭转战局。在这次战斗中,宋庄民兵自卫团牺牲13人,村民伤亡30多人,数百间房屋被焚毁,家禽家畜损失不计其数。日伪军的暴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王守业说:“家家户户有的被烧,有的被抢,东西也给砸了,宋庄村面目全非。”

铭记伤痛

血色记忆照亮前行之路

打不过也得打!看80多年前邳州宋庄村人如何抗日寇保家园

▲宋庄保卫战中的大刀

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枪支弹药极度匮乏,但宋庄百姓从未屈服,他们拿起长矛、大刀,以血肉之躯对抗侵略者,彰显出宁死不屈的民族骨气。在铁富镇,至今还珍藏着一柄饱经沧桑的大刀:刀身的寒光虽被岁月磨蚀,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它劈向敌寇时的凌厉,这正是村民们上阵杀敌的见证。“这把刀有二斤多重,就是当时砍日本鬼子的时候留下来的,那会农村民兵都以这个为武器。”

王守业告诉记者,早年间,贫苦农民王世迪组织青壮年成立“小刀会”,白天习武,夜晚打铁造武器,后来被改编为“宋庄民兵自卫团”,用土枪土炮守护家园。自此,宋庄民兵自卫团从原来的民间自卫团体发展成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如今,宋庄的一砖一瓦仍承载着那段浴血记忆。王伦先、王建业等英雄的壮举,早已将宋庄保卫战的民族气节,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铁富镇宋庄小刀会研究会副会长王震说:“关于宋庄保卫战,我走访整理了一些材料,希望大家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也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更应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记者 / 李索雅 摄影 / 郭家良
编辑 / 杨梦凡 责编 / 裴培
编审 / 张瑞 监制 / 赵源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