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抗战老兵:军装就是战袍,穿上它,什么都不怕!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散去,警钟依然长鸣。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邳州发布即日起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寻访英烈足迹、抗战印记,讲述老兵故事、烽火记忆,激励大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抗战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快,快给我穿上,扣子弄好,裤子也要套。”看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送来的老式军装,坐在轮椅上的赵增年立刻来了精神,急切地对儿子赵援朝吩咐道。

102岁抗战老兵:军装就是战袍,穿上它,什么都不怕!

“当兵就是为了抗日,军装就是战袍。穿上它,什么都不怕!”听到老人含糊不清的话语,看着他那颤颤巍巍的身体,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今年102岁的赵增年,出生在八路镇唐山村前赵庄,投身革命时年仅16岁。“这是我第一次穿军装拍的,旁边是我的文化教员……”满头银丝的赵增年,轻抚着桌子上的纪念章和老照片自言自语。虽经常忘记一日三餐,但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却铭刻在记忆深处。

在日寇铁蹄下抗争

年幼的他与抢粮日军搏斗

说起入伍的原因,赵增年说只是为了能够吃饱饭:“那时的日子过得太苦,吃不饱、穿不暖。参军时我个子矮,离杆枪还有一拃。参军后,整天跟着队伍打游击!”谈起往事时,老人的手指不自觉地比画出握枪的姿势。

102岁抗战老兵:军装就是战袍,穿上它,什么都不怕!

一个夏秋之夜,杨楼村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报告,有一小股日军正在抢夺粮食。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自己都吃不饱,鬼子还要来抢,日子可怎么过?赵增年和所在的连队立刻赶往杨楼村,与敌人展开一场夺粮的斗争。“当时,粮食已经装上车,可能感觉太热了,几个鬼子把枪丢在一边,脱掉衣服,跳进沟里洗澡。趁着夜色,我和战友们慢慢靠近,趴在交通沟里寻找致敌机会。”

“侯班长让我们不要随意开枪,浪费子弹。那时枪支太少,弹药更是稀罕物,不少战友都是‘空手而来’。不过我有一个老套筒枪,配三发子弹。看到鬼子的枪,我们两眼发光。”赵增年说,大家攻其不备,先把枪抢到手,然后用刺刀,逐步解决了水里和躲在暗处的鬼子。那次战斗,个个英勇,不仅抢回了粮食,还缴获了好几挺步枪和机枪。

“以战养战,以敌人的武器装备自己。这是毛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聊起抗战的话题,赵增年十分激动。他说,多年的游击战争,让自己浑身充满了战斗的力量,经过考验,1941年光荣入党,“指导员要求我们坚定革命信念,对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对党的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要提高思想觉悟,高度警惕敌对力量。面对鲜红党旗,我右手握拳,一字一句许下铮铮誓言。”虽然时隔多年,但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亲眼看着战友中弹牺牲

含泪完成任务后将其背回营地

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想象不到战争的残酷。叶场战争是赵增年第一次参加的正规战斗。“当时抢的是岠山,过去我们一直打游击,正式上战场时明显经验不足,这让我们吃了大亏,甚至有人因此丢了性命。”说起那段往事,赵增年难掩痛苦,眼里闪着泪光。

“当时,我和战友马义振(音)隐蔽在山芋沟里,等待指令。这时,敌人投来几发照明弹,把黑夜立刻变成了白天。看着炮弹在周围爆炸,马义振(音)第一反应是暴露了,想都没想立刻站起来准备战斗,正好被当成了靶子击中。我亲眼看着他重重地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赵增年说,这一幕萦绕在脑海里几十年,有时做梦都会惊醒。不是害怕,而是因为马义振是他的战友,也是他的伙伴,“那时我们总在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打鬼子,他个子也不高,是个哨兵。战斗结束后,我一步步把他背回了营地安葬。”

叶场战争也称叶场围困战,战况十分惨烈,结束时赵增年所在的连只剩下两人。当时,延安《解放日报》刊发文章称,叶场围困战是根据地地方武装和民兵抗战的成功战例,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邳睢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体现了根据地军民的智慧和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曾被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编写的《人民战争威力无穷——全国民兵传统战法战例选编》一书。

打仗的时候害不害怕?赵增年说,哪有人不怕死,都怕,可害怕有什么用?难道鬼子就能不欺负我们?“入党的时候,指导员就告诉我们,任务交代了,党员同志拼了命也要完成。我是党员,只要能完成任务,死也是光荣的。”

心愿是不再发生战争

只要国家需要随时奔赴战场

102岁抗战老兵:军装就是战袍,穿上它,什么都不怕!

抗日战争结束后,赵增年积极投身解放战争,所在的部队在淮海战役立下战功。“都说国民党七十四师炮火最好,但还不是被我们拦住了!他们妄图从徐州往东跑,但运河和铁路都被我们占领,只能束手就擒。”赵增年骄傲地说,黄集战役爆发时正值大年三十,为了让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平安的春节,他带领战友们日夜坚守、巡逻。“那时我是骑兵,作为先锋,哪有动静去哪打。”赵增年说。

1950年,赵增年又奔赴朝鲜战场,在志愿军23军69师炮兵二营任连长。期间,他和战友严守三八线,指挥炮兵接连重创美军的进犯,被朝鲜授予军功奖章。1953年回家务农,娶妻生子,他给大儿子取名赵援朝,寓意着对朝鲜战争的纪念,正如那场战争为中国人民争得了胜利一样,包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亲历者的呼吸与心跳。已逾百岁的赵增年,耳聋眼花,靠轮椅行走,如今在儿女们的照料下,和老伴一起安度幸福晚年,粗茶淡饭,简单朴实。赵援朝说,父亲现在虽然看不清电视画面,但他有听新闻的习惯,爱看时政新闻,也关注国家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成就。“我爸总说,现在国家富强了,先进武器多得是,列强来了也会把它立刻赶跑,还说自己人老心不老,只要国家有需要,随时可以奔赴战场。”

文 / 徐付梅 贾浩 王忠源 摄影 / 贾传军
编辑 / 卜非凡 责编 / 裴培
编审 / 张瑞 监制 / 赵源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