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青年话语体系中,“佛系”“躺平”成为某种生活态度的标签。有人将其解读为对功利思维的温和抵抗,是对过度竞争的一种自我保护。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半个世纪前王杰崇尚的“三不伸手”——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便会发现,两者虽都表现出一种“退让”姿态,却在精神内核上泾渭分明。
王杰的“三不伸手”,不是被动选择,而是主动坚守;不是无力应对,而是有意识地自律;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将个人得失置于集体利益之下。面对深口解放鞋的分配,他将舒适留给新兵;面对探亲机会,他三次推迟休假,把名额让给战友;面对津贴收入,他每月仅花一元左右,却舍得拿出全部积蓄购买《毛泽东选集》赠予新战士。种种细节揭示出,“三不伸手”是一种基于坚定信念之上的高度自觉。
反观当下一些青年所标榜的“佛系”“躺平”,往往源于现实压力下的无奈妥协。当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部分人选择降低预期、减少投入,以“无所谓”的姿态缓解焦虑。如此状态固然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策略,但它缺乏明确的价值支撑,也难以形成持续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王杰的“三不伸手”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行方向,那么“佛系”“躺平”更像是雾中的影子,模糊不清,随时可能消散。
从本质上讲,“三不伸手”是一种价值排序的艺术。它要求人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利益冲突时优先考虑他人,在集体与个人之间作出抉择。其选择不是天生的,而是建立在长期思想锤炼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正如王杰所说:“学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他通过每日自省、反复对照榜样,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正是日积月累的思想进取,使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做出舍己为人的选择……
今天我们重提“三不伸手”,并非否定个人正当权益的争取,而是要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语境中,厘清“不伸手”与“合理争取”的边界。真正的“不伸手”,是在应得之外不贪求,在职责之内不推诿,在诱惑之中不动摇。
当前,在少数人当中,不乏精致利己主义的蔓延,也不乏虚无主义的侵袭。“三不伸手”恰恰提供了对抗这两种倾向的精神力量。它提醒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仅仅用获得多少来衡量,而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更为重要的是,“三不伸手”并不意味着压抑个性、否定奋斗,而是强调奋斗的方向必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王杰在军事训练中精益求精,在理论学习中如饥似渴,他的“不伸手”从未妨碍他对专业技能的追求、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他才能在名利面前保持定力,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
历史不会重复细节,但总会提出相似的精神命题。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像王杰这样的人——他们不是为了掌声而付出,不是为了奖励而努力,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的“不伸手”,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比个人得失更重要;他们的“不计较”,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非索取。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王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剪影,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这句传唱多年的歌词,不应只是怀旧的回响,更应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号角。我们需要广泛而又普遍地读懂“三不伸手”的时代真意——那不是退缩,而是担当;不是逃避,而是坚守;不是放弃,而是超越!
□张瑞
编辑:程智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