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镇杲楼村以基层党组织为“红色引擎”,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创新探索特色水产养殖、旋切加工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蹚出一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新路径。
7月4日,在杲楼村集体经营的水产养殖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吴渊正在将前一天布设的地笼拉起,湿漉漉的网兜刚破水而出,小龙虾便挥舞双螯、四处乱爬。
吴渊告诉记者,这片30亩的河塘内养殖了螃蟹、龙虾、黄鳝等。当前,正值螃蟹蜕壳生长的关键阶段。为优化水体环境、保障螃蟹生长空间,这段时间他开始大量捕捞龙虾,每斤能卖到15元。
这种“以捕促养、错峰增收”的生态养殖模式,既保障了螃蟹品质,又实现了水域资源的高效利用。
据悉,杲楼村的水产养殖得益于该村丰富的水域资源。全村400多亩水域面积,统一承包给水产养殖大户,每年可收取租金40余万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近几年,村集体大胆试水自营蟹塘,通过引进增氧设备、组建技术团队,如今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
吴渊介绍:“自2022年村集体涉足水产养殖,经过技术摸索和模式优化,如今每年都能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收益,更是我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来源。”
产业振兴的脚步不止于此。在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新河镇,杲楼村党支部敏锐捕捉机遇,盘活原杲楼小学闲置资源,建成旋切加工车间,目前日加工板皮1.5万张。
“我们旋切加工项目采购本地原木,依托镇上深加工厂稳定销路,既解决了原材料和销售难题,又盘活了闲置资源。现在项目不仅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大家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吴渊说。
去年,杲楼村依托水产养殖、集体种植等实现村集体收入约70万元,这些资金不仅用于代缴村民医保、修缮基础设施,更持续反哺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今年,杲楼村计划建设农副产品收购中心,进一步培育集体经济新引擎。
“我们计划在203县道幸福渠边建设农副产品收购中心,通过发包运营,进一步盘活集体资源。项目建成后,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家门口有活干,口袋里有钱赚’。”吴渊说。
融媒体记者:李索雅
摄影:王自江
编辑:程智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