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学艺之感悟

作者:王成武

武当山学艺之感悟

武当山学艺后 ,一直揣摩太极拳的要领,自己体悟实践,现在把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腰胯要分离

上盘(上肢)似春风摆杨柳般轻柔,更进一步两手运劲如抽丝,轻轻的如抽丝一般。

中盘(腰际)似轴承旋转般灵活,腰点在以神阙(肚脐眼)和命门连线为横轴,百会和会阴连线为数轴,连线的交点即腰眼,就是十字真窍。就是磨脐子。

下盘(下肢)似磨盘入地般稳健,如推磨的下盘,是几乎不动的。

磨脐就是腰。

二、运行有裹劲

裹就是象穿衣服把两个掛襟拉紧,脊骨特别是夹脊穴有紧绷感,这就是力由脊发。

三、出入有缠丝

太极拳特别讲缠丝,缠丝就是手和腿的运行不是直来直去,都是螺旋式出入,如缠丝一般。太极推手主要练的缠丝劲,练过推手的就更好理解缠丝劲了,不丢不顶,象黏胶一样黏着,不分不离,走也走不掉,脱离离不了,死缠软磨,对方如陷泥潭,只有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被我所制,对方只有落败。

这是手的事好理解。那么腿之迈步又当如何?

松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点起点落。迈步时,一腿支撑稳定重心,另一腿缓缓抬起迈出,脚落轻巧灵活,前进落脚脚跟先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后退前脚掌先着地,依次踏实,横步先落脚尖,然后脚跟,

这都好理解。腿的缠丝:起腿如拔钻,螺旋式拔出;落脚如插钻,螺旋式插入。运步走弧线,仍然不是直来直去。迈步如猫行,走到了极致就是仙人挪步,飘飘欲仙,腾云驾雾了。腿的缠丝最难练,特别吃功夫,也最出功夫。有输输在步上,赢赢在步上之说。

四、拔劲勿忽视

在武当山问傅清泉大师,打杨氏太极拳要不要练站桩,要不要练气功?

他说我们杨氏太极拳就是活桩就是活的气功。

开始不好理解,经过练习和查阅资料,有了感悟。

气功主要是打通大小周天,大周天太复杂,说说小周天,是指任督两脉上感应到经气的运行。其路线为:下丹田(脐下1——3寸)~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泥丸(百会穴)~祖窍~玄关~鼻准~鹊桥~重楼~绛宫~神阙~下丹田。整个转了一周。要过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都是督脉路线上三处炁行不易通过的地方。特别是夹脊到玉枕更难通过,这就需要拔劲来通过。只有用拔才能打通两关,才能打通小周天,完成逆腹式呼吸方式,才能全身贯通,起到修炼好效果,这就是气功。大周天的贯通是通过太极拳的招数来完成的,所以杨氏太极拳就是活的气功。拔往往被人忽视,实际很重要。

那么如何过尾闾关?是通过提档吸腹股沟来完成的。

五、沉坠看功夫

说到沉一定是气沉丹田了,气沉丹田看似简单,如何达到?

如果只想丹田是不可能气沉丹田的,为了这事,我没少体悟。只有从地震的角度来看,我说的是褶皱地震。

亚欧板块南移,遇到印度洋底下坚硬的地壳阻拦,过不去了,亚欧板块隆起,褶皱了,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山,如喜马拉雅山等,这是历史,是横向发展的。气沉丹田对于人来说是纵向的。人体特别是任脉放松了,所有的劲通过松腰松胯,意念的劲都落到足下涌泉穴,受到大地的阻拦,传到上面,上肢虚虚领起,不接受上传阻力,都集中到小腹,小腹就是丹田有无数个膨胀,隆起了一座座山峰,丹田有了膨胀感。才能气沉丹田。

上肢呢?就是一个坠字。我看了多遍杨露禅的曾孙杨振铎杨氏太极拳、剑、刀一书。二十个字。

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

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腋窝中空好理解。

我反复揣摩,一个最为重要的一个字是没有写出来的。

坠!

就是肘坠了,肘一坠,牵动了膀子和手腕,连带手指。从此以后我知道了,推和按的区别了,这才是按,肘之坠也。

六、招招有定势

太极拳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是对的,忽视了定势这个问题。

先说说体操的吊环打分,十字支撑必须稳定,稳定的起码是静止两秒钟,切不能晃动,这才是功力。如果晃动了,说明功力不够,要扣分的。太极拳比赛就是看看在定势时是否稳定,如能稳如泰山,那是功力的体现,可以得高分。

技击说到秒杀,就是前一招没有凑效,有观察的一点点过程,只是秒的反应,另一秒就是出招,是防是守在秒间。

在练太极拳时,这个定实际是桩功,练习定力,时间可以长一些,是练习功力的,练习下盘力量就是站桩,是活的桩。

七、整劲如山崩

说到整劲,那就是如何才有整劲?太极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周身轻灵上面已经说了。如何能达到贯穿劲,什么是节节贯穿呢?

又曰: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发劲有多种,抖、寸、脆、崩等,总根在脚,每个劲的发出就象大海里的冰山撞击小船,小船只有灰飞烟灭。没有整劲手脚如春风拂面,温柔而不打人。有了整劲,才是完整的太极拳。

(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