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才情照吟好诗

作者:周 波

凡夫才情照吟好诗
春兰香桂高雅,人盆供案,有了登堂入室待遇,再经屈原赞美和广寒宫吴刚斫剁,身价倍涨。

大家都知道,兰桂原本就是山沟沟里土生土长的花。山花花未必不好,不也有了广寒宫的身价么?以此作诗,山花花就是“凡夫”,“未必凡夫无好句,山花也有广寒枝”。

做诗,并非只是诗人“专利”。民间凡夫,偶尔吟出好句,照受人恭敬。据传,明代杭州有一富家美貌小姐王瑛,专好琴棋书画,欲择良婿,贫富不计,只要诗好。

前来试诗者中有位钱公子,携一书仆甄秦,小姐见二人一肥一瘦,笑道:“何不以绿肥红瘦分嵌二句?”钱公子抓耳挠腮,一字不出,书仆甄秦接着吟出:“柳恨绿肥犹自舞,豆怜红瘦总相思。”极妙。小姐一听,暗自窃喜,即传话与老爷道:“草包岂得成花卖,只要真情(甄秦)不要钱(钱公子)!”

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那些心甘情愿为甄秦作免费宣传的人,至少也得有王小姐般的慧眼识珠,对比那些“舟子樵夫焉得有诗”的世俗之见,能不给他们鼓掌吗?

《诗经》三百首大多来自民间凡夫,那时候有什么诗人?只要自然生动,发自肺腑,随口吟来感人至深,就是好诗。历时两千多年丝毫未减其灿烂光辉。

泰戈尔说“人皆可为诗人”,绝非一句戏言。只是生活的遭遇和社会的选择,有的人未能适用其才,干上了书仆花匠,樵夫舟子或别的什么职业,而少了一个“诗人”。

“诗穷而后工”。诗史上多少大诗人都是在清贫困苦之时写出了一生中最好的诗。大概惟独其清贫困苦,他们才更接近凡夫,或者说才更像凡夫。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