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30日,农历六月六。“六月六,晒龙衣”,这句老辈人挂在嘴边的谚语,总在蝉鸣初起的时节叩响记忆。孩童时不解其意,只当是夏日里的一场趣味仪式,直到亲手抖开箱底那袭泛着樟脑香的蓝布衫,才惊觉这晾晒的不只是衣物,更是岁月沉淀的烟火与温情。
六月初六的阳光,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使命,热烈却不灼人,将整个世界都浸染得透亮。老街里,竹匾、竹竿纷纷登场,红的绸、青的布、花的被面,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经年的故事。邻里们搬出樟木箱,动作轻柔地展开一件件衣物,如同展开一段段尘封的时光。
母亲生前总说,这一天晒过的衣物,能祛晦气、避虫蛀,来年穿在身上,连带着心里都是暖烘烘的。她会一边抚平衣物上的褶皱,一边念叨着:“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错不了。”那些带着补丁的旧衣,在阳光下依然散发着质朴的光泽,每一个针脚都藏着生活的艰辛与坚韧。过去,父亲则会将珍藏的书籍、字画小心翼翼地摆放在阴凉通风处,书页间飘落的不只是尘埃,还有往昔的书香与情怀。
记得小时候,最盼着晒龙衣的日子。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钻进挂满衣物的竹竿下,仰头望着阳光透过布料洒下的斑斓光影,仿佛置身于梦幻的迷宫。有时调皮地扯动衣角,惹得衣物沙沙作响,招来母亲佯怒的嗔怪。那时的快乐,简单而纯粹,藏在每一缕穿过衣衫的风里,藏在每一片跳跃的阳光中。
如今,住进了高楼,少了那份在庭院里晾晒的闲情逸致。但每到六月六,仍会不自觉地将换季的衣物拿出来,让它们接受阳光的洗礼。晾晒的过程中,指尖抚过熟悉的布料,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关于老巷子、关于邻里欢笑、关于父母唠叨的画面,在阳光下愈发清晰。
“晒龙衣”晒的不仅是衣物,更是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份古老的习俗如同一条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丢失那份对生活的细腻与温情。
当夕阳西下,收起晾晒的衣物,仿佛也将一天的阳光与温暖一并收纳。带着阳光味道的衣物重新回到衣柜,等待着下一个季节的到来,而关于六月六的记忆,也将永远定格在那片灿烂的阳光里,成为心底最温暖的珍藏。
评论列表(19条)
优良传统民族卫生好习惯应该坚持。“而关于六月六的记忆,也将永远定格在那片灿烂的阳光里,成为心底最温暖的珍藏。”满满正能量!为作者佳作点赞!
@大海:谢谢!
民俗文化等写得非常棒,点赞支持!
@陈小鹏:谢谢您!
“六月六日晒龙衣”,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利用,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日子处理衣物。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晾晒衣物祈求好运和健康。好文点赞!
@德不孤必有邻:谢谢叔!
六月六,晒龙衣,去晦气,避虫蛀。这一古老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期冀,也勾起了读者对过去温暖的回忆。好文点赞!
@刘芳15701359782:谢谢!
老师真是性情中人,不是看您的文章,六月六晒龙衣尘封在记忆角落被拽出来了。总是走在岁月的边缘,为碎银几两把时间熬成缕缕白发飘扬在风中。读老师的文章,童年的记忆似乎似乎瞬时醒来,爬进脑海,看到妈妈在晒衣服,闻到妈妈煮的山芋粥,辣椒炒小鱼等等,就想马上回家,不要再外漂泊了!

@陈艳@Ccy天涯草(413):谢谢!得闲抽空回家!
不是看到陈老师的文章差一点就把这一凝结中华人民智慧的传统说法给忘记了。文中所描述的晒衣场景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读来特亲切。
今年是闰六月,有两个六月六,如果是第二六月六晒衣被,应该更合适。因为,至时梅雨季节都过去了,太阳应该更好。
@快乐大师兄:谢谢!
传承风俗气息,回眸时光年景,铭记规律前沿,守护着岁月印迹。
@提俊国:谢谢!
一个传说好美丽,六月六日晒龙衣。
龙衣本是皇上穿,此时晒衣当皇帝。拜读点赞!
@百川海纳:谢谢老友!
民风民俗,雅情雅致。[强][强]
@雨杉:谢谢!
谢谢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