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占城镇进德村的西瓜产业迎来收获期,呈现产销两旺的蓬勃景象。近日,记者来到该村的瓜田里看到,当前西瓜长势喜人,种植户正在组织工人采摘西瓜。种植户宋恒超有15年的种植经验,今年种了约60亩的西瓜,主要销往周边城市以及浙江、上海等地。
宋恒超说:“我们主要种植嘉年华系列西瓜,它的特点是皮薄、大红瓤、上市早。我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栽植,一直种到今年8月份。西瓜每一茬产量7000斤到8000斤,效益可观。”
采摘后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在运输车上。由于西瓜品质比较好,采购商曹鑫已与宋恒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连续多年来到这里采购西瓜。
曹鑫说:“这里的西瓜品质好,价格也很合适,我准备采购5000斤。”
据了解,占城镇进德村有2600多亩土地。为了提高土地收益,近年来,村里采用“村集体出地+能人带技术”的合作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60亩土地,宋恒超负责提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既盘活了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又发挥了种植能手的专业技术优势。
占城镇进德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海说:“我们村里流转土地,每亩地900元的租金也是由我们出,他们来种西瓜,经营是按三七分成。现在村里准备继续流转土地种西瓜,村民和村集体都有收益。”
进德村的西瓜种植是我市因地制宜发展果蔬种植的缩影。港上镇小湖村探索新型农业合作模式,西瓜种植面积约20多亩;邳城镇河口村与种植户合作经营,有18栋番茄大棚;燕子埠镇发展设施蔬菜大棚530个,大棚种植面积近6000亩……
与此同时,为推动果蔬实现价值跃升,各镇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其中,占城镇凌湖村有多年种植苔干的传统,邳州苔干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村里与徐州四蔬五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建苔干深加工项目,同时围绕设施蔬菜,招引江味丰果蔬分拣中心落户,解决农产品销售和当地群众就业问题。
占城镇农技中心主任张奎表示:“把周边地区的苔干全部集中到加工中心进行分级加工,直接对接海底捞,做成即食性产品,每年加工苔干的数量大概能达到300吨。我们引进了农产品分拣中心、质检中心,带动60多人就业。”
位于铁富镇的徐州银杏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依托当地的果蔬产业,生产冻干果蔬和银杏制品的企业,目前企业有多个商标,9条生产线,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到8000万元。
徐州银杏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倩莹介绍:“目前公司内销占60%,出口占40%。内销地区主要有华东、华南还有部分华北地区,外销主要以韩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部分欧洲地区,我们有‘三生有杏’等品牌。”
果蔬身价翻倍的背后,是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全链条升级。为了让这些果蔬的增值体系实现集群式突破。在规模化种植、深加工赋能的基础上,各地还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实现产业效益的持续提升。其中,铁富镇通过培育会用、能用、熟练用好“电商” 的新农人,拓展销售路径。在该镇沟上村的网络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各类果蔬,现场订单不断。
铁富镇沟上村种植户冯海英介绍:“在网上直播订单不少,线上能卖500斤到600斤,线下能卖400斤到500斤,一天平均销售1000斤。 ”
事实上,通过“互联网+”赋能,越来越多的特色果蔬正向“网红商品”转型升级。为了突出规模化种植与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协同效应,今年以来,市商务局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支部+电商”强村富民行动,培养村干部、村民等群体掌握电商运营、直播带货、品牌营销等核心技能,实现“一村一主播、一村一品牌”。
市商务局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衡勇宇说:“对每个村进行电商运营、直播培训,建立跟踪机制,目前宿羊山村、宋庄村、坊上村一周销售额达万元以上。今年计划培育500名以上电商骨干人才,打造‘支部+电商’示范村20个。”
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从线下收购到线上直播,从田间地头到人们的舌尖……果蔬产业实现全链条发展,得益于我市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动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举措的有力实施。我市将继续培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新业态蓬勃发展,持续提高果农菜农收入,让特色果蔬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
融媒体记者:林琳
摄影:苏飞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