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微信写作的“感情力量”

作者:周 波

浅议微信写作的“感情力量”
微信平台每天涌现出的大量作品,如“雪花飘下”,一点不为过。好的作品让读者如咂甘饴,平庸之作也大伤读者味口。究其原因,鄙人认为,除了作者学识、素质修养外,还与作者写作“感情力量”运用密切相关。

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如缺乏感情的“水位落差”,就没有“飞瀑直下”的大河奔流气势,作品也就显得软弱无力、索然无味,刚看开头,迅疾翻篇。

真正具有写作热情的作者,总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显示感情力量的运动过程,使作品(文章)表现出力量、运动和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势恢宏、涛轰浪卷,撼人心魄。

且看《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逐步蓄积了那么多“悲以深”的感伤意绪,然而,那一腔郁结之气,并没有被森冷的“末世之感”所窒息。恰恰相反,由于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反而在重重压力之下昂起头来,怀着“以额叩关”的决心和毅力,向着禁锢人们感情流水的“闸门”奋勇冲击。于是,我们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具体描述中,听到了曹雪芹力图打破“郁结状态”的悲愤激越的呐喊!

鄙人始终认为,写文章(包括创作)应当努力具备曹雪芹的“运气”、“行气”的功夫;应当在感情的矛盾运动中,将人物性格的演化、情节起伏和曲折、文字节奏的轻重缓急,等等,自然巧妙地、符合辩证法则地带动起来,真正形成为文的“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

我们这里所论写作的感情力量,不仅仅是叙事文学、抒情性作品,论说性作品同样应当如此。

例如,从古至现代、当代都不例外。李白、杜甫、马雅可夫斯基等杰出诗人的诗作,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鲁迅等伟大思想家的论说性作品,无不一气贯通,气酣意畅,以清晰的层次、有力的节奏,完整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感情力量的矛盾运动过程,从而使作品(文章)中对立统一着的诸多因素得以融为一体,显示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但愿微信写作的浩浩大军,立足平台,放眼未来,提笔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为微信平台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