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12年,35岁的余庆平返乡承包土地,他以270亩土地为试验田,引进无人机植保、激光平地仪等设备,逐步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如今,合作社流转土地达530亩,小麦亩产提升至1200斤,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5%,增产增效显著。
针对农户“单打独斗”效率低的问题,余庆平牵头成立合作社,整合农机资源,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链条服务。合作社的农机库内,10余台套智能农机整齐排列,覆盖耕整、播种、植保、收割等环节。
“以前农户自己雇机器,一亩地成本要150元,现在合作社统一服务,成本降到80元。”余庆平说,这种“抱团发展”模式让周边300多户农户受益,年服务面积超2.8万亩。
“粮食丰收只是第一步,产后减损才是真本事。”余庆平敏锐发现,传统晾晒方式易受天气影响,每年霉变损失高达2%。2016年至2023年,他投资500余万元建成邳州首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配备日处理200吨的烘干设备,彻底解决农户“晒粮难”问题。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推出的“粮食银行”服务。农户可将湿粮直接存入中心,按品质折价后随时提现。
“去年暴雨季,周边农户存了500多吨稻谷,烘干后直接对接粮库,每吨多卖了200元。”余庆平说,这一模式既保障粮食品质,又缓解农户资金压力,被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作为邳州市农机应急服务队骨干,余庆平始终冲锋在防灾一线。2020年夏季暴雨导致千亩小麦倒伏,他连夜调配10台履带式收割机,36小时内完成抢收,挽回损失近百万元。此后,他推动合作社农机纳入全市应急调度体系,累计参与抢收12次,挽回粮食1.5万亩。
“农机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救命装备’。”余庆平说,合作社还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余庆平在合作社内设立农机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师徒结对”培养青年农机手。至今已培训12名持证农机手,其中60%为“90后”。学员高强毕业后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年收入突破30万元。
“余庆平老师教会我们用手机APP调度农机,还能远程监控农田,种地越来越轻松。”高强说。
在余庆平的推动下,合作社建成“无人化农场”示范区,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农田管理精准化。无人机巡航监测病虫害,智能灌溉系统按需供水,5G远程操控让“人在家中坐,农机田中耕”成为现实。“我们要打造淮海地区智慧农业样板,让科技真正扎根土地。”余庆平说。

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余庆平坚持绿色发展。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农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降低生产成本15%,减少面源污染。稻麦秸秆经粉碎还田或加工成饲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去年我们试种了100亩富硒水稻,用沼液代替化肥,亩均增收800元。”余庆平说,绿色农业不仅让土地更健康,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从普通农民到时代“新农人”,余庆平用20年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信念。2025年,他计划投资建设数字农业指挥中心,推动“耕种管收”全链条数字化升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的任务就是把每一寸地种好、每一粒粮护好。”站在田埂上,余庆平望着智能农机远去的背影,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
融媒体记者:王壮
摄影:陈国政
编辑:程智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