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表

作者: 陈长新(扬州)

看老表

十多天前,我到兴化调研“农村养老问题”,乘便去了穆家堡,那是我外婆的庄子。虽然我的父亲母亲已经不在了,舅舅舅母也早已过世,但我时常想起穆家堡的几位老表。

我现在扬州住的房子,是2001年木匠小董帮我装修的,他是穆家堡人。小董为人老实,做事认真,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和他仍保持着联系。今年年初,小董到扬州看我,说:“你大表家把房子重新装修了。”我说:“那我什么时候要到穆家堡去祝贺祝贺。”

这次到穆家堡,先回访了小董,与小董的母亲拉了一会儿家常,然后,我打电话给表哥周金国。表哥在电话里说他在江南。我说:“听说你把家里重新装了,我今天特地来放炮仗的,你不在家怎么办呢?”表哥说:“啊呀!表家还特地来望我们,这怎么好呢!你表嫂在庄上,我让她回去开门。”我和他开玩笑:“表嫂一个人在家,我能不能去啊?”金国笑着说:“只恨我在江南,不能家去招待你啊。”

走到庄东头,拐了两个弯,来到了金国家门口。表嫂已到家了,坐在大门口与几位邻居聊天。邻居冲着我问:“你找哪一个啊?”我正准备开口,小董抢着回答:“他是花杨的,姓陈,今天来看表哥表嫂的。”邻居们哄笑起来:“哦,来看嫂子的。”表嫂笑着起身进门,一边招呼一边泡茶。我请那位嗓门最大的女邻居一起进来喝茶。在聊了“邻居好赛金宝,今年天气太干了,老不下雨,麦子菜籽可能要减产”等过门话后,我顺便与她聊起农村养老的话题。表嫂和小董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加入“闲聊”。

不知不觉,快下午四点了。我对表嫂说:“我到舅舅舅母住的老房子去看一看,再到石头街上转一转,看过了、转过了,就回花杨了。今天表哥表弟都不在家,我就不在穆家堡吃晚饭了。”表嫂着急地说:“这怎么行呢?表家来了不吃饭,我们要挨庄上人骂的。”表嫂百般挽留,盛情难却,我对小董说:“小时候,每次到穆家堡,舅母都带我到石头街上下碗水饺,那个情景、那个味道永远忘不了。等会儿,就在街上下碗水饺吧。”表嫂说:“光吃水饺,也吃不饱啊。”我笑着说:“一碗吃不饱,就下两碗。”

太阳西沉,光线柔和,我和表嫂、小董看了舅舅舅妈靠近河口的老宅,共同回忆了老宅院子中间曾有一棵高大的紫枣儿树,然后,沿着石头街边说边走。穆家堡历史悠久,“九寺十八堡”的说法流传甚广。相传朱元璋初得天下,对张士诚老家兴化心存顾忌,派军师刘伯温赴兴察访。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江淮之间由东北往西南有龙脉绵亘百里,其上紫气冲霄。朱元璋闻言大惊,命其破解。刘伯温遂在兴化泰州交界的蚌蜒河两岸,建造了“九寺十八堡”以镇王气。“十八堡”中,以穆家堡最负盛名。至清代中后期,早已失去军屯作用的穆家堡演变为一处农商并重的大型村庄。我们脚下四百多米长的麻石街,是一百多年前青龙庵住持朗润和尚化缘几十年建造的。

走到一家剃头店门口,一位头戴白色棒球帽的老人叫住我,问旁边聊天的人:“他是哪家的?好像不认识啊。”小董抢着回答:“他是如海家的外甥,花杨的,今天来看表家的。”耳朵有点背的老人又问我:“你是花杨的啊?你妈妈叫什么?”我说:“我妈妈是穆家堡的,嫁到花杨,我们花扬是小庄子,妈妈的名字叫周小玲。”老人半信半疑地问:“你是小玲家的小伙啊?”我说:“是的。我今天来看表家的。”老人两个巴掌一拍,说:“哎!小伙,你妈妈做事勤快啊,身上一年到头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日本鬼子打上海的时候,你妈妈跟着你外公从上海逃难回来,在家门口摆小摊卖青货,篮子里放的荸荠洗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我到今天都记得……”我今年已64岁,亲耳听到穆家堡一位90岁的老人夸赞我的母亲年轻时干净利落、做事考究,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与这位记性超好、活泼健谈的老人又聊了好一会儿,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了,才依依不舍地与老人告别,起身对表嫂和小董说:“我们去饺子店吧。”

穆家堡曾经繁华兴盛,麻石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曾经有好几家饺子店,家家热气腾腾忙不过来,如今仅剩下一家。来到饺子店,表嫂对年轻的女店主说:“今天花杨表家来了,给我们下几碗饺子吧!”女店主说:“不好意思,今天下不成。”表嫂问:“怎么下不成?表家今天特地要来吃你家饺子,他还准备吃两碗呢。”女店主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公公今天不在穆家堡,他到外庄走亲戚去了。” “祖传大师”不在家,且“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我对表嫂和刚刚赶过来的二表弟说:“那就下次再来吃吧。趁现在天还没有黑,我回花杨了。”二表弟说:“那不行。现在让你回花杨,我们更要挨庄上人骂了。走,现在就去下馆子,无论如何也要吃了晚饭再走。”

看看时间已经过了六点,为了“不让表家挨庄上人骂”,我只好同意去下馆子。 在石头街上又拐了几个弯,来到一家饭店。由于当天晚上没有别的客人,店主夫妻俩正在吃晚饭。表嫂和表弟请他们帮忙弄几个菜,店主夫妇抱歉地说:“实在不好意思,家里没有菜了。如果不嫌弃,你们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吃吧。”表弟一脸窘相,对表嫂说:“这怎么好呢?今天洋相出大了,哥哥回来要把我骂死了。”“紧急关头”,一直陪同的小董掏出手机,打电话给他一位开农家乐的朋友:“金国、金荣的表家今天从花杨来了,庄上的饭店已经没有菜了,你能不能帮忙弄几个菜,我们马上就过来。”对方电话里说:“有有有,你们来。”

出了穆家堡,车子在田间公路上拐了几道弯,四周的麦子开始灌浆,田埂上的蚕豆开始鼓结,我们见到了那家开在野地里的灯火通明的农家饭店。 投稿须知 扬子江文萃只发表第一人称叙事散文,不发诗歌,不发小说,不限字数,不论首发。面向全国征稿。来稿一经选用,即付200元稿酬,文章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结集出版。所发文章参与当年扬子江散文奖评奖:从全年300多篇文章中评选20篇,每篇奖励5000元。投稿微信:18051159573 扬子江文萃(1-3卷) 先用后付 7天无理由 ¥158 已售73 购买 晴云馆

作者简介:

陈长新,兴化人,曾任泰州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扬州市委副秘书长,扬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中共扬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本人自称“三农”,农村出身,大学学农,工作后长期研农、联农、服务农。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