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回家不做饭 (作者:郝晓庚)

妈妈回家不做饭 (作者:郝晓庚)
女儿放学回家,对着妻子端上餐桌的饭菜嗤之以鼻,小脸一扬:“我不想吃!”
我们面面相觑:“宝贝,那我们吃点什么?”
妻子想了想,说:“附近新开了一家妈妈菜馆,我们去尝尝吧!”
“妈妈菜?”我闻言笑了。
——我们真的能从饭馆里尝到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吗?
提起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那真是又辛酸又温馨。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一个人既要在校教一大帮学生,还要回家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孩子,里里外外整天忙个不停。妈妈回忆说,当时做饭像打仗风风火火的,吃饭像喂猪,粗粗拉拉的。一日三餐以填饱肚子为原则,饭菜的滋味自然难以恭维。伙食跟不上,我们哥俩长得跟豆芽菜似的,上学排队总在第一排。
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母亲就打发我们到外婆家吃饭。外婆那时年事已高,却烧得一手好饭菜,总能把最简单的饭菜做出最好吃的味道来。一碗小米稀饭,几角烙饼,一小碟咸菜疙瘩,或是一碗手擀面,每每让孩子们垂涎三尺。令人难以置信,那饭菜是出自一位端个空碗都颤颤巍巍的耄耋老人之手。多年后想起她老人家来,一同从记忆里泛起的,还有饭菜的飘香。
母亲没有继承外婆的好手艺,更没有外婆几十年如一日围着锅台转的空闲。除了逢年过节,记忆中我们家中午最常吃的就是剔尖面,不为别的,就图一个省事。剔尖面不用揉不用擀,用水和稀了,把水烧开后,一把铁筷子一个浅底碟即可拨面下锅。盛一碗剔尖,淋上自制的西红柿酱,那些滑溜尖细的面条,哧溜哧溜游过唇间,畅快极了。一碗普通的剔尖面,此间荡漾着的,是十几年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怀。
妈妈回家不做饭 (作者:郝晓庚)
大学毕业后,我到外地工作,次年姥姥去世,母亲又不在身边,从此与家乡饭无缘。结婚后,我和妻子都不善厨艺,加之两人口味不同,很难有一起大快朵颐的乐趣;下班后,习惯于到大街小巷寻找地方小吃,家里的灶台大部分时候倒是冷的。即使在女儿出生后、上学之前,孩子也经常随着我们在德克士、小熊维尼之类的快餐店里果腹;对于她妈妈翻着食谱、敲着百度做出来的饭菜,实在是没什么特殊的感情。对她来说,并不比快餐店的汉堡味道更令人怀念。
最近看到报纸上一则消息说,有的城市开始出售一种不带厨房的居室,居然很受年轻一族的青睐。看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们已经打破了回家做饭的传统模式。只是不知道,以后的孩子还会记得妈妈做的饭菜是什么味道吗?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们在饭店里尝到了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那么我们又该把没有了厨房的那个家叫作什么?
作者简介:郝晓庚,笔名三省流云,男,汉族,中国电力作协会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现供职于国网东营市河口区供电公司。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多次在行业内外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奖。迄今已在《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亮报》等行业媒体发表新闻报道稿件两百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经济参考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三百余篇。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20-09-10 01:10

    没有了厨房的家,真难说是个家,应该叫休息处差不多,自己一家人围在一起做饭吃饭话家常,这才像个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