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漓江文学获奖作品《泥潭》,我想到的年轻作者刘楚昕,他十三四岁开始,就做想当一名作家之梦,二十多年他一直在写。他讲投了十几年的稿子均无人问津。但是,他仍然坚持,一天到晚在写啊写!最后,他还是成功了。
在这次获奖感言中:"回望苦难皆传奇”。他哽咽地讲述和女友的恋爱故事。作品融入与病故女友的真实经历,女友的离世及遗言:'在痛苦中写一部伟大作品'成为创作动力,使作品充满对爱情、失去与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最值得思考的事情是,刘楚昕熬过了苦难,成功的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了却女友的遗愿。
说实话,刘楚昕在获奖感言中,通过“越过山丘发现无人等候”的意象(化用李宗盛《山丘》歌词),作品探讨现代人在追逐目标时忽视珍贵情感的普遍困境,引发关于牺牲、孤独与成长等社会现象,抒发了情感深度与时代共鸣。但是,风雨过后见彩虹,无疑刘楚昕这位年轻人,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成功了。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的文学之梦,像那熬干的灯油,都在渐渐泯灭呢?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一生都在追求文学创作。尤其是我母亲,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在《醒徐报》上发表文章。我母亲给我讲:"她的一篇《老师的衣服》发表之后,在学校的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那抗战期间,老师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饥一顿饱一顿的饭,面黄肌瘦等一系列的描写。老师在班里读这篇文章时,许多同学都流泪了。我母亲说:"从那时候开始,就特别喜欢写文章。"
是的,我母亲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嫁给我的父亲,也是因为我父亲是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会写文章才愿意的。那知道由于我父亲被小人诬陷,失去了工作,后来由于一次次运动和家庭人口众多,又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不得不使我父亲放弃了写作。但是,我父亲恢复工作后,仍然追求文学之梦,直到病逝之前,还在坚持看书写文章,可谓是一生都在追求文学之梦啊!
对于追求文学之梦,我的身边不乏其人,一方面说是业余爱好,另一方面,也确实有借助于文学的梦想,想成名成家。但是,不便起齿和人推心置腹相谈罢了。
退休这些年,我的确读了很多书,主要都是获奖(矛盾文学奖)的文学作品。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快乐与幸福,也曾跃跃欲试想写文章。但是,我深知自己几斤几两,从来没有过想一举成名之意。说是纯粹为了打发时间,不完全正确,这里面多少也有点名利思想在作祟。所以,我就时断时续坚持着写点东西。后来,一些网站开始转发我写的文章,使我大鼓舞,写作的热情高涨。于是,就接触到了这方面爱好的朋友。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黄兴洲老师。他像一头永远不知道疲惫的老黄牛一样,天天在创作这块土地上耕耘着。正像他写的散文诗《老黄牛》所写的那样:
"晨光熹微,他已致力躬耕钯耘。
手指已在手机屏面上操作。
汹涌而来的词句搬开满天残星,开始了新的一轮。
释放着大脑里积存了一夜的构思,尽是火种、希望与深沉。
昨天所见所想,须遣词组句,编织着新的华章与奇闻。
写作的快乐伴着炽热的火种,揉进描写文明的报道和烧烤颓废的思想。
表彰先进,抨击落后,力图荡击混淆的泥尘。
不必高调争崇,只须默默低头笔耕,皱纹刻满忠诚,白发深蕴善良与智仁。
烈日灼炙,风雨蚀骨,脊背的弧度弯成弓,只为将荒芜的土地变作丰收的粮屯。
暮色来临,他缓缓归宿,接着还得细心照顾老太君。
他想用余热书写动人故事,不图留名,只愿把毕生收获与教训,变成文字,留给后人。
他愿以倔强为墨,用坚韧作纸,在大地上诠释永不言弃的火热胸襟。 ”
这是黄兴洲老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我真不知道,一个快八十岁的人,哪里来的这种精神和力量,使他这样的精力旺盛,天天笔耕不缀,真的令我不可思议。如果说是为了名利吧!都这么大岁数,对于名利来说,也该淡化了。近几年,我对名利的看法,就淡化了许多,感觉钱够花的就行;真的也看透了,名望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想开点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的缴情在下降,写作动力在消退。可是,我天天早上醒来,打开手机,看到黄兴洲老师天天第一个在群里发诗歌文章,我心里很难受(这并不是嫉妒)。我心想:难到说他不睡觉吗?怎么像个机器人一样不知道疲劳的。于是,我也向他学习,在手机里画拉点东西。可是,我文化上的先天不足,老是觉得江郎才尽,搅尽脑汁也写不出来什么。我恨自己,早年光知道贪玩,没有学到文化,抱怨自己的底子不好。可是,我犯了一个错误,认为黄兴洲老师是天生的天才,其实我弄错了。
黄兴洲老师曾经和我谈过,他从小就喜欢文学,中小学时期嗜书如命,为了一本好书,他能费尽心思去借。这样的兴趣爱好,激发了他在中学时代就特别喜欢写作文。到了大学和工作期间,虽说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不轻松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写作。在我认识他之前,我就在一些报纸杂志上阅读了他的许多散文。黄兴洲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是出类拔萃了。但是,我对他这个人还不甚了解。是后来,经熟人介绍,我认识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人干练,聪明、睿智,从谈吐中,使我感到他很平易近人,并不像那样有点名气人的傲慢。于是我们就相处起来了。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勤奋。没有他的影响,我是很难在这段时间里写出三百多万字东西来的。
今天早上,看到了黄兴洲老师的散文诗。感觉黄兴洲老就是在向他的读者在汇报工作。我的心瞬间激起巨大波浪,久久不能平静。又加之我今早刷到刘楚昕在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感言,所以,我就想说点什么,于是就有了,从感言谈《老黄牛》精神。这篇文章,也是对黄兴洲老师的赞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