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山镇刘井粉丝产业园,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们正在查看新生产的粉丝产品——酸辣粉。刘井粉丝是土山镇老字号品牌,有着百年历史,然而粉丝作为常见的食材,售价却不高。如何推动这一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后首要思考的问题。
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王指财告诉记者:“为确保项目可行,我们分别前往山东、河北、福建等地深入调研,全面学习酸辣粉加工制作的全流程。回到土山镇后,为保障产品质量,我们与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紧密合作,全程跟踪监督。”
酸辣粉项目不仅保留了传统粉丝的细腻口感,还通过现代工艺的改良,使产品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在工作队的推动下,该项目迅速落地投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李文涛说:“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预计每年销售额将超过500万元,每年可为3个帮扶村带来约4万元的固定收益。”
如今,粉丝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土山镇已经形成一条集加工、包装、运输、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富民产业链。
土山镇副镇长贾传涛表示:“工作队的努力为镇里的传统粉丝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产品更加多元化、更具竞争力,实现了集体和村民的双丰收。”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工作队还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手段,队员们轮番上阵,化身“带货主播”,不仅把刘井粉丝的美味传递给更多消费者,还为邳州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马昊然表示:“直播目前基本能稳定实现每天五六百单的销量。”
在十房村,除了线上直播带货,工作队队员们还进行蓝莓栽培,邀请专家、教授论证规划,咨询农业、营销等相关专业人员一起调研,进行可行性研究。目前,已引进L25和L11两个蓝莓品种,建设4个大棚进行无土蓝莓栽培。
马昊然表示:“种植蓝莓需要一定技术要求,我们计划在当地培养种植蓝莓的技术人才,逐步将这种模式在邳州推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民自身掌握技术,才能建设好、运行好、发展好培植起来的项目,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走得稳健、具有可持续性。自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以来,已立项两批项目,共计32个。其中,第一批12个项目已全部完工,第二批20个项目,即将公开招投标。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民生福祉的提升,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将“一老一少”作为民生保障的重点工作,通过开展助学关爱活动,资助百名困难学生;联合多方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在医疗服务方面,组织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的60名专家进行6次巡回义诊,诊治1000多人,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省委驻邳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杨夫垒表示:“接下来,我们会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复盘与全面总结。同时,我们会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挖掘更多契合本地发展的优质项目,让邳州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融媒体记者:王煌
实习记者:赵文琪
摄影:王自江
编辑:程智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