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我市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组织开展“运河·一座城市的记忆”1951-1996邳州为主题的摄影展、“博古承遗·墨羽生花”龙凤花鸟字传习、“陶绘春秋·拓影拾光”文创T恤DIY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朋友参加。
市摄影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张红旗表示:“摄影展一共分为10个板块,有240幅照片,让更多人了解邳州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邳州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套),按照“应展尽展、特色鲜明”的原则,精心挑选1500余件(套)文物进行展出。为了让市民朋友更便捷地与文物、历史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近年来,我市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配备便民设备,取消个人参观预约,实行节假日延时开放,通过引进、举办高质量展览,不断优化观展体验。活动期间,孩子们驻足于每件文物前,目光专注而认真,古老的历史在他们的心中渐渐清晰生动起来。
市民姚敏表示:“了解历史能让孩子对世界产生更多的理解,增强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世界。”
据悉,我市精心打造的“邳博大课堂”“行走的历史”等品牌活动,辐射各个年龄阶层的受众,年均开展线上线下社教课程、文化活动100余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
共鸣要持续,离不开丰富的情感体验方式。我市还以“科技赋能文物活化”为理念,构建多维的互动体验空间。其中,2024年“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徐州站巡展期间,在虚拟展厅互动体验区,有近30个精品展览的“云端”畅游、运河沿线8省17市无限风光的5G沉浸式纵享等,VR、AR、3D裸眼技术的应用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11天内参观人数突破10万人次,单日峰值达1.3万人次。
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韦金峰介绍:“通过VR、AR技术,观众可亲身感受‘金声玉振’的礼乐和鸣,解密鹦鹉螺杯‘一日须倾三百杯’的奥秘,借助‘水韵江苏·云上博物’平台,实现24小时云端探馆。这种虚实相生的展陈方式,不仅破解了‘文物看不懂’的难题,还使观众平均停留时间延长30%,互动展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能让原本不说话的文物走进日常生活,传递出古老文明的声音。我市精心构建“邳博文创”IP体系,开发设计“螺光璃影”“礼乐重生”“石韵潮生”等10大主题IP系列,涵盖60余款文创精品,实现了“文物元素生活化”的创意转化。在市博物馆文创中心,以“古韵新颜 博物致美”为主题的2025全新系列文创产品正式发布,有不少市民前来挑选合适的文创产品。市民王女士家中有两个孩子,她专门买了两个小象玩偶。
“我挺喜欢小象玩偶的,很可爱,想把它们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孩子。”市民王女士说。
博物馆记录历史,更面向未来。我市将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构建层次丰富、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为群众呈上丰厚的精神滋养,同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发展天地。
韦金峰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旅+’战略,通过‘科技赋能+惠民服务+产业融合’,让邳州历史文化可触、可感、可带走,努力为中小城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邳州经验’。”
融媒体记者:林琳
摄影:韩林
编辑:程智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