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陈楼镇陈楼村的红枫园层林叠翠,蜿蜒的紫藤长廊下游人如织。这个曾经的经济薄弱村,通过“土地生金”的致富密码,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村企共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近日,在红枫园务工的村民李秀兰正忙着给苗木修枝,“以前守着两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到3000元。现在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务工工资,一年能有3万多元收入。”像李秀兰这样的受益村民不在少数。2018年,村集体通过流转600亩土地引进农业公司建设红枫园,村民不仅获得每亩1200元的年租金,还变身“产业工人”,累计提供季节性岗位500余个,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
“我们不仅卖苗木,更要卖风景。”陈楼村党支部书记祁贵民介绍。通过打造红枫园、紫藤长廊等景观带,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业态10余家。村民王德福经营的“红枫人家”农家乐,五一假期日均营业额超5000元。
在村西头的彭城仁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本地黄桃加工成罐头。“以14.7亩集体土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10万元。”祁贵民算起“村企联建”的经济账,“企业用工优先录用本村村民,月工资3500元起,真正实现‘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增收”。
正在分拣桃子的村民张美霞笑着说:“骑电动车5分钟到车间,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存下3000元。”
谈及发展经验,祁贵民认为关键在于“让资源活起来、产业兴起来、村民动起来”。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该村已形成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乡村旅游三大支柱产业。红枫园绿叶飘动,食品加工厂机声隆隆,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融媒体记者:王壮
摄影:陈国政
编辑:杨梦凡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