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车辐山镇埠上村,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米厂车间里机器轰鸣,这个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通过盘活资源、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车辐山镇埠上村的长勺米厂,自动化生产线正将稻谷加工成晶莹剔透的大米。
米厂负责人王经理介绍:“我们每年支付村集体2.16万元租金,吸纳20名村民务工,日产大米30吨,销往长三角地区。”
据了解,该米厂由废旧厂房改造,原本18亩的厂房闲置多年,去年通过“三资”清理重新确权后招引米厂入驻,既盘活沉睡资产,又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民杜元江说:“现在既能收土地流转费,每月还有固定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
在埠上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图码管控”系统大屏前,车辐山镇埠上村党支部书记徐洪艳展示土地管理的“数字密码”:通过卫星遥感测绘和地面核查,精准回收集体土地151.4亩,年增收入7.6万元;流转的778亩土地中“抠”出65.3亩溢出面积,带来6.5万元村集体收益。
种粮大户张成说:“土地流转后,我承包200亩搞稻虾共作,亩均效益比散户种植高出800元,还能带动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增收。”
在村委会屋顶、扶贫厂房顶、村小学操场顶棚上,深蓝色的光伏板组成“阳光银行”。
徐洪艳介绍:“2017年建成的两期光伏电站每年收益25万元,新投产的第三期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1.82万度,能为村集体增收4.6万元。”
光伏收益的60%用于开发公益岗位和困难帮扶,已累计为23户村民提供保洁、光伏维护等岗位。从“资源盘活”到“阳光经济”,从“土地生金”到“产业富民”,埠上村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徐洪艳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融媒体记者:王壮
摄影:夏俊杰
编辑:卜非凡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